家和萬事興 牧者:眼神傳情愛家有法

2019 二月 25日, 星期一 18:55

家人相聚樂融融。(圖:網絡圖片)
家人相聚樂融融。(圖:網絡圖片)

近日香港連番發生家庭倫常慘劇,夫婦皆受傷害。前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校牧許開明牧師曾在主日講述維護家庭關係有三種連結:「言語連結」、「仁愛連結」、「情緒連結」。

言語連結

許牧師指出,《聖經》提到「你們若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基督徒要常在主的裡面,就是讓主的話常在我們心裡。

他指,人說每一句的話都擁有不少威力,負面的說話會破壞彼此的連結,例如父母責罵子女,所以要減少破壞性的連結,就避免講負面的說話「乜你咁蠢咁懶」、「無用、「無良」等。

許牧師亦建議,相方說話時,少用「你」改用「我」來表達。用「你」為出發點讓人感覺是「由上對下」的命令;用「我」作為出發點讓人覺得平等,例如將「你真係蠢」,改為說「我覺得你呢件事處理得唔夠聰明」,對方會覺得被尊重。

仁愛連結

許牧師又指,《聖經》約翰福音15章9節說:「我(耶穌)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

Like Us on Facebook

他認為愛的連結在於怎樣表達,他以華人與西方母親對比。中國的媽媽見到孩子踏進家門就說:「快些洗手,有點心食,食完先練琴,然後沖涼做功課。」英國媽媽一見孩子入門就說:「我的心肝寶貝,您返來。我好想念你呀,快些來,錫一啖,講講今日在學校的事給阿媽聽。」其實兩者各有可取之處,最好是中國媽媽和英國媽媽混合,即是媽媽先說:「我愛你,然後有點心食,真開心。」

許牧師引用理教育家羅斯坎貝爾博士(Dr. Rose Campbell)的理論,她提出了家人需要多層次的接觸,就是眼睛的接觸(關注、尊重、反意)、身體的接觸(愛錫、擁抱)、耳朵的接觸(留意子女所講、對父母言語的反應)和心靈的接觸(彼此了解、關懷、思想意見的交流)。

他根據《時代周刊》的報導指,一個常被父母照顧、擁抱、撫摸(尤其是父親)的孩子,長大後會較能忍受壓力、較能與陌生人相處、較快速地學習,以及有較強自信心和安全感。相反在單親家庭,沒有父親或母親的愛護,對子女的損害則較大。

情緒連結

《聖經》約翰福音15章11節,耶穌說:「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

許牧師指,主的喜樂才是真正的喜樂。在家庭裡有喜樂,家人方能團結,正面的情緒互相分享可以令大家共享喜樂;反面的情緒卻會破壞關係,因為控制不好怒氣是導致家庭不和的死穴。

他鼓勵會眾家庭設有崇拜及祈禱,讓家人在靈性、精神和情感都得益。家人一起敬拜、祈禱,家庭會更健康,家人團結互相了解。

許牧師對一位弟兄所說很認同:「一起禱告的家庭,一定連結在一起,禱告如同一條繩,把家人聯繫起來。」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