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論壇倡援新來港移民 梁友東:教會角色共享共生共榮

2019 三月 5日, 星期二 18:02

梁友東指教會的角色是「共享」、「共生」、「共榮」。(圖:基督日報)
梁友東指教會的角色是「共享」、「共生」、「共榮」。(圖:基督日報)

近年中港矛盾日趨激烈,新來港移民被指搶奪香港資源。教會作為牧養的群體,如何幫助內地來香港的人士融入社會。

新福事工協會總幹事梁友東牧師在出席3月2日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舉辦的「基督徒經濟學者論壇」,分析香港歷史發展與新移民息息相關,並指教會在其中的角色是「共享」、「共生」、「共榮」。

香港歷三期移民潮 關懷內地新移民有因

當社會排拒新移民人士,梁友東從歷史背景分析,香港教會關懷內地新移民有原因。他直言香港本身都是由移民組成的城市,並分析香港共經歷三期的移民潮。因此教會關懷內地新移民有歷史的基礎。

第一期移民潮在1967年六七暴動,100萬人湧入香港,教會辦慈惠工作派米、開學校、建醫院等,讓社會和家庭得到祝福,梁友東自言,自己也是當年的受惠者,「小時候住在石硤尾木屋,父母輩是貧窮基層人士,受教會的慈惠看到神的恩典。」

Like Us on Facebook

第二期移民潮在7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70萬人偷渡來港從事勞動工作,香港繁華的背後是由一群付出勞動的人而成,他們返回大陸娶妻生子家人申請來港。梁友東表示:「教會的角色就是做學生福音工作,培育他們的下一代。」

第三期移民潮在97香港回歸中國,當社會有些人懼怕中港融合使香港失去優勢,可是今天的香港是上一代偷渡來港者所生的下一代人,他們有部分在教會的耕耘下成長,信主到教會成為今天教會的中產者。梁友東認為:「教會仍然要向上流動不能停留在昔日的階段懷緬過去的成就,如何仍然關懷貧窮線的一代?新福作為一個橋樑推動教會持續關懷承載牧養的使命。」

新福為新移民與教會的橋樑

梁友東指出,香港每日150單程證來港人士中,長者及貧窮線以下的一群佔多,他們是新福關心的對象。新福事工就是與教會共享資源持續關懷社區,作為一道橋拉近來港人士與教會的關係。

他指,新福不同一般的社福機構,聘請社工完成一宗個案就結束,「新福是設法融入受助者的家庭,他們遭社會排斥;面對家庭暴力;婦女在語言、文化、教育、經濟等遇到種種困難,長期缺乏情緒支援,所以新福透過教會、學校、社福機構、地區組織的協作支援該群體。」

新福相應需要推出「波阿斯培訓計劃」、「芥菜種成長計劃」等。梁友東指,「波阿斯培訓計劃」中有受助者今天成為他們的同工,「芥菜種成長計劃」則支援新移民家庭的孩子。

梁友東強調:「俗語有云:人窮志短。在貧窮的家庭孩子容易喪失鬥志造成跨代貧窮,所以新福的使命是與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同行,而不是提供服務。」

此外,新福還有設立「愛心糧倉」、「緊急援助基金」等,糾合資源,與商界、學校、教會等合作,透過服務轉介受助者到教會認識福音,所以新福亦是服務與福音、貧窮與富有的橋樑。

教會角色:「共享」、「共生」、「共榮」

梁友東表示,服侍是有回饋的,他引述與新福合作的其中一教會的個案。

在大角咀一間約六千呎的教會有一位女傳道,領受異象走出社區服侍貧困家庭,眼看這些家庭的孩子已到學前班的年齡但沒有學費入讀學校,她上午開辦學前班、中午開設飯堂讓外判清潔工和露宿者進來吃飯、下午與社區的學校合作開班協助新移民的婦女教育兒童和輔導他們的家庭,今天這所教會由昔日的數十人已成為五至六百人的教會。

梁友東藉此個案指出:「教會的角色是『共享』:分享資源;『共生』:共同度過;『共榮』:讓新移民尋找自己有價值的身份然後回饋社區。」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