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再婚子女支援研究 明光社:強化抗逆力解危機

2019 三月 28日, 星期四 14:12

繼父母關係良好有助子女融入新家庭。(圖:香港公教婚姻輔會短片擷圖)
繼父母關係良好有助子女融入新家庭。(圖:香港公教婚姻輔會短片擷圖)

香港政府統計處去年發表最新「香港結婚及離婚趨勢」,結婚數目共約5萬宗,同年離婚個案約1萬7千宗,離婚率高達34.3%。另有機構認為在香港離婚再婚情況普遍,且對下一代成長影響不容忽視。

明光社鑑於針對離婚再婚家庭的研究不足,而再婚家庭對子女成長同樣影響至大,故於去年進行「離婚後再婚家庭的孩子研究」,於5至11月間成功訪問14個18歲或以下的青少年,了解影響他們適應和成長的因素,並於日前發表相關報告。

再婚家庭子女危機

負責該項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綜合研究結果指出,在離婚再婚家庭中子女的成長是多樣性沒有一概定論,而面對的挑戰來自生活上的轉變和情緒導致的壓力。

至於孩子出現危機的因素,劉玉琼據受訪者的資料歸納為三。

首要因素是父母的親密關係混亂。劉玉琼指,再婚家庭的子女擔憂新來的父或母的品格,是否良善可靠,加上再婚父母在親密關係上不安定或不和,子女會感到不安和混亂。因此迢些因素妨礙子女接受繼父或繼母,難以建立良好的關係。

Like Us on Facebook

其次為子女受到不公平對待。劉玉琼又指,再婚父母對親生和非親生的子女對待不一致,將引起子女之間的不和,非親生子女存在被欺侮不公平感覺,當子女感受到不公平對待內心感到委屈,甚至對父母懷有怨恨,將會形成一種陰影傷害他們的心靈。

其他因素是支援資源及社會負面標籤。劉玉琼認為社會對再婚家庭抱負面態度,子女怕被社會標籤而不敢主動求助。因此,社會正面的定型有助子女的情緒健康;子女被生父母、繼父繼母的接納有助他們開放自己尋求適當的支援。

再婚家庭子女受保護因素

再婚家庭的子女要是得到保護,情緒與心靈會朝向健康及展。

劉玉琼表示,受訪者皆期望在新的家庭中繼續被父母確認和被重視,如果父母雙方都能保持情感聯繫,有利子女的離婚適應,亦有助子女接納繼父繼母。

受訪者亦期望父母關係良好。劉玉琼指出,父母及繼父母存著合作而非競爭性的關係,有助子女免在生父母和繼父母之間成為磨擦對象,或要求表現效忠時出現矛盾,而強迫子女接納繼父繼母如生父生母也會令子女反感。

抗逆力助子女處理危機

明光社副總幹事傅丹梅在報告中協助離婚後再婚家庭及其子女提出多項建議,如以抗逆力取向而非問題取向的角度去看離婚再婚家庭。

她認為單以問題取向的角度理解再婚家庭和設計服務會以偏概全,無形中強化了負面社會論述,使所有的離婚再婚家庭的子女受到不必要的壓力。抗逆力角度能讓受助者對離婚再婚家庭有更大的想像空間,關心的焦點不再在於這些家庭有什麼困難和問題,而是如何加強保護因素和減少或處理危機因素的影響,減少家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另外是在家庭教育內加入家庭多樣性的概念。

傅丹梅指,現時香港的家庭生活教育服務主要是以核心家庭為對象,為離婚再婚家庭而設的服務被視為特殊家庭的支援服務,建議將這些服務主流化包括在適合的家庭教育議題中,無論是教育活動或書籍刊物,加入家庭多樣性的角度和例子,如在有關手足之爭的課題,加入繼兄弟姊妹的相處,尤其涉及有孩子的家庭和中港婚姻,社會服務機構可以跟再婚的父母強調再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人加上他們的子女組成新家庭。

此外,傅丹梅亦有多項倡議,例如落實及推廣「共同父母責任」模式,讓子女可以繼續和生父母聯繫;增加一家人活動促進親子關係;社福機構加強再婚的婚前輔導及父母教育,以及為離婚再婚家庭提供整全家庭支援服務等。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