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感交集」藝術家專訪 劉羽祺:藝術擊碎城市悲情

2019 四月 18日, 星期四 13:41

「香港這座城市給人不安,香港人缺乏空間思想,我們是在生活還是只為謀生?」

本身是建築師,出生於澳門的萄葡牙人、擁有水彩畫創作30年經驗的劉羽祺,在「六感交集」藝術展覽接受本報記者專訪,道來以藝術敲破香港的悲情,以及不一樣的成長。

城市化令人失去自我

劉羽祺指出,水彩是藝術創作重要的媒介,在國際上已佔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希望用水彩繪畫出香港城市真正面貌,喚醒人內在心靈的感覺,「大家都有一種身同感受引發起的共鳴,香港人缺乏空間思想,究竟我們是在生活還是謀生?城市化令人失去了生活和自我。」

從他的作品《我城》系列,瀰漫著一種強烈訴求的氣味,揭露香港這個城市的不安感。例如《我城一》裡斑馬的角是香港城市。

劉羽祺解釋:「城市的感覺給人一種穩定,因應需要將整個城市建立出來,但畫這幅畫的時候想表達城市並不是穩定、令人心得安慰的環境,將整座城市放在斑馬的角上代表一種不穩定,斑馬在跑動給人一種悲情的感覺,反映這個年代的年輕人的感受,其實這種不安不單是在香港,在中國大陸或是先進的城市都有這種情況出現。」

此外,劉羽祺用斑馬的原因,斑馬是不會被馴服的動物,好像我們的心靈不是要被人馴服,我們有自己的特性,天生出來的感覺。斑馬是大自然的動物,城市是人工的建築,兩種東西南轅北轍,將它們放在一起表達出外在似乎穩定,內裡不穩定這份張力。

Like Us on Facebook

舊城消失埋藏人感情

在另一幅創作《香港街市系列:菜市場三》也有異曲同工之感。

劉羽祺指該畫是抒發消失中舊街市的水彩作品,「我對此有著一種深層的感情,籍此尋找出城市中的人情味,我喜歡美食,自小就喜歡留連街市,對舊式街市感情深厚,街市裡熙來攘往,買賣的人如朋友般親切,每天碰面問好交流。舊式街市就是這樣溢洋著人情味,反映香港傳統的飲食文化。」

不過,一個城市也可以是很正面的,例如《我城二》在漆黑維港,色彩艷麗的鯨魚在浮游,代表香港是繁華燦爛給人棲息的地方。

藝術落地靈感源自生活

劉羽祺認為,「藝術是很落地的,藝術是源自生活,題材來自可接觸到的東西,大家都感受得到,現在的藝術都走在普及的路線上,並不是曲高和寡,重要是如何將內容、思維、思想連繫在創作裡,我畫一幅畫只花數小時,將心靈上折射出來的東西投影出來便是。」

童年困境連串為什麼?

對於劉羽祺畫作著重呈現社會的張力,與他的成長原來有很大的關係。

劉羽祺自言,出生於草根家庭,自小父親離世,十多歲的時候母親長期病患,生活自小很艱苦,十多歲便奔走澳門、國內、香港三地幹活,「同年齡的小朋友不需要理會的,我要理會;他們不需要承受的壓力,我需要承受,這種感受從小學至中學都很大。為什麼我的經歷與人不同?為什麼人有父母陪伴去旅行,我不可以呢?」

窘迫生活磨練意志

生活窘迫,劉羽祺在成長的日子沒有太多娛樂,因而喜歡繪畫而孕育出興趣來,也因著其成長背景,他給人多了一份努力習畫,「我是八成自學而成,找參考書、上網學習、觀摩大師的作品,令自己的技巧思維擴闊,學習過程遇到難關、遇到不明白,便請教前輩,如果沒有,自己就找資料尋答案。」

至於信主的經歷,他是在大學時期,同學介紹他到教會,「聽到福音感受到造物者創造的奇妙,與自己的藝術觸覺吻合而跟從主。」

黑暗成動力朝向光明

從童年逆境回到今天的香港社會,新一代的機遇是否同樣少了?

劉羽祺認同是的,但卻是暫時,期望年輕人不要放棄機會,「在這一刻可能沒有機會,但下一刻可能出現,在社會上憑著以往的經驗,你可以隨時突圍而出,但要記著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機會來了而你未準備好,機會就不在你那裡,所以在惡劣的氛圍也不要放棄,什麼時候都要學習忍耐,雨過就會天晴,世界不會永遠下大雨,也不會永遠陽光普照,但總有改變的。」

黑暗襯托光明

他強調,人生一定有黑暗,如果沒有黑暗怎能襯托出光明?黑暗不是壞事,而是一種動力讓你從黑暗中走出來迎向光明。「一個人可以有自由選擇,我們願意永遠沉在黑暗裡,還是有勇氣從黑暗中走出光明?」

「六感交集」藝術展覽展出六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唐錦騰、陳君立、賴維鈞、陳國棟、劉羽祺、周文志。

展覽日期由4月17日至22日;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