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家與智障者同泣 范尼雲:他們渴望被喚一聲「弟兄」

2019 五月 8日, 星期三 17:05

范尼雲:愛一個人是幫助他將最原始的純真成長起來。(圖:L'Arche International facebook)
范尼雲:愛一個人是幫助他將最原始的純真成長起來。(圖:L'Arche International facebook)

剛離世的加拿大神學家范尼雲(Jean Vanier)建立「方舟」團體(L'Arche),以基督的愛畢生服侍身心障礙的貧苦大眾,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其努力並得高度評價和讚揚,2015年有宗教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鄧普頓獎(Templeton Prize)授獎予他。

范尼雲雖安息主懷,但其故事為人樂道。他在今年2月透過視頻向美國波士頓學院師生講述其尋道之旅的心路歷程。

范尼雲憶述,父親是加拿大總督,在其影響之下13歲立志從軍,17歲到英格蘭加入海軍學校。不過當他讀到美國天主教修士梅頓(Thomas Merton)對靈魂貧乏者的愛和友誼之家(Friendship House)收留無家者的故事深受感動,便決心離開從軍的生活尋找屬靈之旅。22歲那年脫下加拿大海軍軍服,開始了十多年漫長的尋道路程。

十年尋道之旅 服侍全世界殘疾者

Like Us on Facebook

范尼雲指,他跟心靈導師多瑪斯神父傾談,多瑪斯鼓勵他:「無論你往哪裡去,用一年時間來禱告,你就會發現上帝給你的指引。」 他又寫信給父母表明心意也得到認同。

范尼雲先後到密歇根州多米迦療養院(Dominican Centre)接觸被隔離的身心障礙者,又到芝加哥的貧民區。

芝加哥是令他心靈最觸動的地方,他常常探望那裡貧民,看到他們的生活非常困苦,住在骯髒狹小的斗室內,「就好像一個人向天開槍,子彈射向貧苦者的窗戶,再折返擊中我的心靈那樣震盪。」

范尼雲表示,誓要將貧苦大眾帶到耶穌面前,讓他們都能參加聖餐禮。他參與芝加哥天主教兄弟會的服侍,「在那棟大樓的五樓,推門一看,見到30至35名殘疾的男士,他們一看到我就哭著問:可以跟你做朋友嗎?你會再來嗎?我發現這是上主的呼召,就是服侍整個世界的殘疾人士。」

他又去到紐約雪城的精神病患者中心,看見男和女都被鎖起來,他們都是智障的。 當他在巴黎天主教學院攻讀哲學博士時,遠赴以色列特拉维夫繼續尋找上帝給他的異象。

范尼雲稱,當他探訪那裡的精神病院,發現80個兒童被縛在40張相連一起的床上,「我感到非常震驚,這是一種暴力,他們的父母就將這些子女放在精神病院,環境惡劣至無法接受。」

成立「方舟之家」 痛苦心靈者的避難所

1964年,范尼雲在靠近巴黎特魯斯理的布雷爾(Trosly-Breuil)小鎮租屋,邀請兩位智障者與他同住,就在這裡開始方舟之家,展開了一生的使命。

「方舟之家」象徵挪亞方舟,成為痛苦心靈的避難所,也是連接天堂與人間的橋梁,核心成員是身心障礙者,尤其以智障者為主體,而其他成員則是稱之為「助理」的義工,自願與身心障礙者一起居住生活,提供核心成員所需的協助與關懷,並建立深厚的友情。著名靈修作家盧雲神父,也在其生命晚年加入方舟團體的生活與服侍。

愛:讓人敢於相信世界更美麗

范尼雲述說方舟之家的故事。

在那裡,來了兩個人拉斐爾(Raphael)和菲利普(Philip),他們都受過不人道的對待,被社會拒絕、在精神病中心受到虐待、被家人離棄,方舟團體就歡迎他們,「他們在方舟如在家裡,能夠過著歡樂的日子,就如一般人地過生活,在這裡他們學習如何去愛,也深刻感受到被愛。」

范尼雲又指,「其實每一個人在潛意識裡都渴望、得到尊重,在社會向上流,愛是什麼呢?就是向你揭示美好的一面,讓你敢於相信世界有更美麗、珍貴的人等待你、迎接你,那兩位弟兄拉斐爾和菲利普都是美麗的人。」

范尼雲又向我們訴說他的故事,他曾經在澳洲跟曾為性工作者一起事奉,有一天他們在悉尼的公園裡看到一位年輕人因為服用藥物過量瀕臨死亡,那人跟范尼雲說:「你一直想改變我,但你卻永遠不想見我,我只是你們開會議討論的對象。」

這個年青人就跟范尼雲述說悲慘的故事,如何被拒絕受屈辱,他把那人帶到方舟團體。

方舟:人類大家庭

范尼雲相信方舟團體是一個人類的大家庭,初時在巴黎的小房屋子裡,後來遍佈加拿大、海地、印度、日本等地方,「無論你什麼背景、宗教、曾經入住精神病者的庇護所,或是露宿街頭,又或是在俄羅斯的監獄裡,他們始終都是純真的。愛一個人就是幫助他將最原始的純真成長起來,讓他開花,讓他發現自己是誰;本著這個使命,方舟團體逐漸向世界進發。」

人道主義:打通人與世界的橋樑

他又指,「什麼是人道主義呢?人道主義不是建立一道牆壁保護自己,而是建造一條橋樑打通世界,與人的心靈連接。如何打倒這堵牆壁?在日常生活裡,你可以看到一個母親不想再要殘疾的孩子,我們就將那個孩子接進來,讓他如正常人一般生活。」

「每一個人都在改變,從出生的那一刻,他們會遇到不同的經歷,例如意外、失去記憶、老人癡呆等,直至終老。我們是否在他最美好的階段才接受他?步向衰老就拒絕他?」

人道主義:打破政權、宗教的藩籬

此外,范尼雲亦提到,人道主義也是打破政權、宗教的藩籬,不受綑綁讓人回復人的身份。

他指曾寫了一本書,當中記載方舟團體裡兩個家庭的故事。

范尼雲遇到一位以色列的母親,兒子被穆斯林狙擊手槍殺;他又遇見一位穆斯林的母親,兒子被猶太士兵殺害。兩個故事的人物的種族和宗教背景都不同,但兩者相同的是她們同樣受痛苦折磨,所愛的兒子被殺。

兩個女人來到方舟團體,發現原來她們能夠心連心一起的原因,在於曾歷盡痛苦,她們從痛苦中開始彼此愛與尊重,在更深層次上互相理解,跨越文化、宗教的藩籬。

范尼雲指,「在方舟團體裡,基督徒可以聽到穆斯林的心聲,穆斯林可以了解基督教的信仰,基督徒和穆斯林可以一起工作。如何建立這種友誼呢?就是克服恐懼,不被恐懼所嚇倒,而是互相鼓勵。」

行乞者渴望你向他說一聲:弟兄

他相信,「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愛的力量,向受苦的人敞開心扉,愛是每一個人實踐現實最大的能力,當你在街頭行乞,別人給你錢,你看到的不是錢而是期望街上的人問一聲:『弟兄,你的名字叫什麼?』 這才是最寶貴的東西。」

今天,很多年輕人願意加入方舟團體事奉,因為他們從事奉中發現人類美麗的一面。范尼雲表示,「我們以為給窮人做了好事,其實窮人正在改變你,所以方舟團體是被貧窮者改變。方舟團體是一個社區,大家本著使命一起相處和生活。」

至於怎樣一起和睦生活?范尼雲直言:「一起生活並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饒恕、 跨越別人築起的高牆。有些人很霸氣、有些人很保護自己,我們就一起從教育中學習,建立如父子、兄弟姊妹的關係,所以在這個社區裡生活不容易,但卻因著上帝的愛,我們都成為一體了。」

范尼雲(Jean Vanier)1928年出生於瑞士;1964年創立「方舟」(L’Arche)團體,是為與身心障礙者一起生活的家;1971年加入結合身心障礙者家人與朋友的「信仰與光」(Faith and Light)群體,該兩個群體遍及世界各地為眾多人帶來幫助。范尼雲於今年5月7日在巴黎安息主懷,享年90歲。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