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邊緣家庭的身心得到照顧,台灣嘉義中會嘉義東門教會與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去年成立嘉義市第一家「1919」實體店面食物銀行,家庭能自由兌換生活用品及食物;有水上人欠債,食物銀行助一家9口解糧荒。
食物銀行助一家9口解糧荒
「1919食物銀行」其中個案在嘉義水上鄉龍德村,住著73 歲的阿娥嬤與老伴,一旁的鐵皮屋,則住了她2 個兒子與6 個孫子。
53 歲的兒子阿榮原是捆鐵工程行的老闆,13 年前因周轉不靈,公司倒閉欠了高利貸一堆債。印尼籍的太太不堪壓力求去,留下4 個孩子給阿娥嬤。她到處想辦法籌錢,在錢莊欠款100萬有黑衣人上門追數,終日以淚流臉。
阿娥嬤透過水上國中老師介紹下,來到嘉義水上1919 服務中心接受幫助。志工替他們申請了1919食物包。「1919 食物包的東西都好好用,尤其是米,可以餵飽我們一家9 口。」有了食物包,阿娥嬤心裡就踏實了,再也不用擔心6 個孫子會餓肚子。「義工們也常來看我,實在感動心靈。」她笑著說。
Like Us on Facebook
後來債還完後,阿榮回家繼續做綁鐵工,生活還算過得去。在水上1919 服務中心以及水上教會的同工關懷扶持下,阿娥嬤一家漸漸走出低谷。她感謝地說:「謝謝教會志工的陪伴與救助協會的幫忙,讓我們感受到社會還有溫暖、有盼望。」
台灣實體店面食物銀行成立
嘉義東門教會牧師潘慶彰表示,結合食物銀行資源能同時滿足弱勢家庭物質及靈性需要。
潘牧師指出,傳統教會做社區事工的經費較少,但結合社會資源教會有能力先滿足弱勢家庭物質上的需要,讓原本困難進到教會的人因著實質的生活幫助而到教會,教會就有機會滿足人的靈性需要。在制度上一個小孩如有需要可來申請食物包,這是可容易做到,但更深層次看,送食物包能接觸到一個家庭,所以來到教會的不只是一個小孩,而是一個家庭。
他又指,該事工在嘉義東門教會已開辦兩年多,在還未開設實體食物銀行前,教會每兩個月都要開車到台中將食物包帶回,再由長執親自送至20個家庭手中,同時關心這個家庭和家長聊天為他們禱告。建立關係後,這些家庭不太會拒絕參與教會活動,因此兩年多來教會穩定聚會人數成長近100人。
食物銀行由來 救助社福邊緣戶
據基督教救助協會指,「1919食物銀行」早於2010年成立,作為平台集結各項物資,其理念是協助弱勢家庭的經濟,讓家中資源運用在下一代教育、醫療等方面,以提升其家庭生活質素;亦讓廠家避免 浪費,達到企業節稅與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之目的。
按該協會的「2017年1919食物銀行年度分析報告」指出,去年受助的家庭共4,999戶,受益總人數16,004人;有近 6 成的受助家庭為單親、隔代、獨居;在大城市,單親的比例較高,偏鄉地區獨居老人則佔多。而受助者有7成家庭是需要政府救助卻得不到救助的「社福邊緣戶」。
為擴大服務弱勢家庭,該協會在家樂福文教基金會支持下,2015年在新北市蘆洲開設第一間區域型「實體食物銀行」,服侍三重、蘆洲、五股、泰山、八里等區;亦與教會合作於2017年6月在台北南港愛加倍教會開設第一間社區實體食物銀行
親送食物包溫暖滿家
救助協會指,為統籌食物的物流運送,在台中園區設有一座250坪的倉儲作為中區食物銀行的集散點;亦設有中央廚房提供餐點食材。
在親送食物包方面,該會的義工先探訪到受助家庭,按其經濟來源、收入等評定資格,目的減少爭議。義工會到各區集散點領取物資,將物資帶回其社區「1919服務中心」,整理分裝成食物包後再親送至案家。義工不單只為送服,更全人關懷受助者幫助家居清理、陪同看病等。
在高雄潮寮就有一家四口,其中有三人為聾啞人士,而三人之中最小女兒為唐氏綜合症,全家只有阿嬤一人照顧,自從阿嬤跌倒後自己也不良於行,義工在送餐探訪時,除了透過每2個月親送「1919食物包」,還為她們帶來溫暖的關懷慰問,亦分享上帝的愛,一包食物包對他們一家而言,不單是生活中一家所需,更是一份盼望,凝聚一家生活之餘成為知足快樂的幸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