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宣教運動掀台港 翁麗玉牧師專訪(一)

2019 七月 26日, 星期五 12:38

翁麗玉牧師。(圖:基督日報)
翁麗玉牧師。(圖:基督日報)

在台灣為迎接千禧世代職場宣教於上世紀90年代展開凝聚成運動,推手之一翁麗玉牧師於21世紀初來港開創忠僕事奉中心、成立但以理學院,將在台的職場宣教運動引進香港。

本報記者走訪忠僕事奉中心,踏進不足百呎佈置精緻的辦公室,迎來是笑容可藹的翁麗玉牧師,談到職場宣教炯炯的眼神折射出內心的一團火,宣道的熱火……

記者:回顧25年的職場事奉分兩階段,起初如何展開職場宣教運動?

翁麗玉牧師:1995年10月25日夏忠堅牧師邀請我加入「二千職場運動」,當時以義工身份 動員上班族在職場宣教,該機構成立於1990年為著2000年新世紀預備職場宣教培訓信徒,所以機構為期十年由1990年至2000年,每年全台灣推動福音工作。

在此期間已經歷上帝引領,原定在1997年定立職場城市佈道年,但是提早自1995年推行正是我加入的那年,體會到上帝適時使用我,亦讓我從那年開始萌芽福音宣教是怎樣做的。當年有過千人參加我便逐個跟進與他們見面,為他們祈禱,除了個別的鼓勵我還期望有更多人來到,所以見面之前鼓勵他們邀請熟悉的基督徒朋友一齊來到,然後我們就一個一個小組的開始祈禱,這樣就建立了辦公室小組,雖然是很繁忙我有兩至三年沒有午膳時間,但是沒想到神在此讓更大的事情發生。

Like Us on Facebook

1995年聖誕節,我們舉辦「聖誕午會」,從台灣開始邀請不同的講員例如孫越、牧師等來分享,走遍台北、台中、高雄,這個福音聚會延伸至整個台灣,由舉辦17場增加至500場,今天在台灣仍然有舉行,香港都有100多場,在台灣的市政府辦公室也設立了福音小組。

記者:職場宣教運動由下向上有何特色?


「生命行動系列」《獻身》。(圖:基督日報)
「生命行動系列」《獻身》。(圖:基督日報)

翁麗玉牧師:由於小組人數越來越多,我與夏牧師構思如何牧養,因此展開職場宣教運動,運動是由下至上的並非教會構思計劃按著行政程序來推動。在這時期夏忠堅牧師撰寫了兩套為小組而設的福音書籍,「生活系列」和「生命行動系列」《獻身》,對像是非信徒,組長透過這兩套書系來引導組員分享生活,甚至認識耶穌帶領他們決志。

「生活系列」主題有人際關係、潛能開發等,所謂潛能開發是重塑性格,從信仰恢復神起初給人的形象,每本六課內容循序漸進,如我希望甚麼、然後我能夠怎樣做、我的本能是什麼、能力失落怎樣從信仰中尋回;還有附錄福音四部,然後帶領組員決志,也印刷祈禱內容。

「生命行動系列」專為獻身者編寫,這些題目都很道地,因為是大專生在街頭發問卷調查後,整合大眾最想的6個人生課題。

從1998年開始,台灣成立但以理學院,逐漸擴展至不同城市,有台北、高雄、新竹、台南,用這些材料來培訓信徒。

因此,職場宣教運動是從佈道開始,繼而牧養信徒,這一切並非我想做按自己旨意而行,而是按著神心意慢慢孕育出來。

記者:職場傳道概念是怎樣孕育出來?

翁麗玉牧師:佈道牧養是以生命陪伴對方一起同行,不是功能性用了一套課程便要求學員立刻出來服侍,在十年間「二千職場運動」在全台灣各城市招聚了500多位學生,當「二千職場運動」完成使命思考轉型的時候,上帝的恩典在始臨到。

美國華理克牧師在1997年出版《標竿人生》來到台灣分享,就在此時華理克牧師向我提出在新階段的事奉叫做「職場傳道」, 每一個人第一身份是在職場,但他們亦是傳道人,所以職場傳到就是傳道人身份在職場。在華理克牧師的營會裡,上帝又感動我瞬息之間想到「職場」即是「禾場」。從此,我就以此使命作為一生的事奉。

而且上帝還給我印證,當時參加但以理學院的同學大多數是姊妹,我就祈禱要塑造復興弟兄,接下來但以理學院的同學果然有三分一是弟兄,用「但以理」為學院名是仿效先知持守聖殿,過著唯獨上帝的生活,所以學院的異像很簡單和清晰,就是合一、同心。

記者:第二階段是在香港15年,推展職場運動成效如何?

翁麗玉牧師:我離開了「二千職場運動」的機構,2004年隻身來香港將但以理學院培訓的異象帶來香港,開始舉辦課程推動職場運動,我的角色不是教師是教練。教師是教授知識,教練是與人同行關心人生命的成長。

在香港陌生的環境,神與我同行,我在香港只認識筲箕灣浸信會主任牧師馬健明,他無私的供給印刷宣傳單張的費用,還有香港伯特利教會慈光堂牧師黃瑞君慷慨地借出教會,讓但以理學院開班上堂授課,第一屆學生有50至60人。

因此,職場運動是由神呼召而來的,同學們入學前清晰呼召,在職場上佈道,不是負擔反而是熱切的期望;另外以琳書房免收租借出地方,讓我在辦公室12年之久!

在25年來的事奉展開了千多場職場小組,同學關係從來沒有分裂,雖然來自不同教派大家都合一同心志,在學院沒有考試、沒有報告,考試是在職場、報告是向上帝,所以我們的校訓是「愛家、歸主、門徒」,我們都是在職場用行動活出愛。

記者:職場傳道者需要具備怎麼樣的條件?

翁麗玉牧師:在但以理學院的同學來自不同性格、社會階層、年齡,上堂的時候是圍著圈,代表彼此的關係緊密扣在一起,學徒式傳遞,最寶貴的時間是下堂,大家分享生活點滴,有同學出現夫婦不和,又有同學面臨離婚危機,我便輔導他們,甚至乎今天在香港反送中爭議,同學都有不同的政治立場,有些是警務人員、社工感到灰心失望的時候,我來安慰他們,深入學生生命每一個部分。

但以理學院同學圍圈上課關係緊扣。(圖:忠僕事奉中心)
但以理學院同學圍圈上課關係緊扣。(圖:忠僕事奉中心)

記者:展望第三階段的事奉是怎樣的?

翁麗玉牧師:其實是從迷惘開始,21世紀是一個迷惘的年代,三年前看到很多年青人輕生很難過,我與心理學家鄭健榮博士傾談如何預防治療,上帝又給我異象。在乘搭港鐵的時候浮起兩個字「Nice Talk」即是「Nice Listen」。

我們便展開了巴拿巴學院,培訓學員作為輔導的導師,然後參與「Nice Talk」的朋輩輔導事奉,此外我們又看到環保的重要,於是成立波阿斯學院,神也差派香港環境科學院院長何建宗加入,並且替我們撰寫教材,所以未來的階段我們會隨著三向度服侍人:「靈性」(但以理學院)、「情緒」(巴拿巴學院)、「身體」(波阿斯學院)來培訓信徒。三間學院的特色是易學、易用、易處地,著重的是「Train the trainer」,培訓教練,門徒栽培方式是:先生命後事工。

記者:在學院妳擔當甚麼角色?


翁麗玉(中)與同學打成一片。(圖: 忠僕事奉中心)
翁麗玉(中)與同學打成一片。(圖: 忠僕事奉中心)

翁麗玉牧師:在未來,我將會交棒給鄭健榮,我的角色一直以來都是教練,放手讓他們作決定。 我好像是他們的媽媽(笑著說),大家是幸福一家人,多於我是老闆或上司。我們重視感情,事奉團結一起。機構的同工不用簽到上班,不是用行政手段來管理他們,我相信作為一個宣教士,最重要是留下一切給接棒的人,這是我從第一天來香港的宣教理念,先傳承再延續下去。

記者:每一個人的性格各有強弱,職場的傳道事奉需要甚麼素質呢?

翁麗玉牧師:需要清晰的呼召,雙職傳道就好像台灣人當兵一樣,不是入到軍營才裝備而是實踐和實習,在但以理學院,我們有導師與學員同行。

近月香港發生反送中爭議,同學之間都有不同的立場,尤其是年輕人比較走在前線,年長的同學就安慰他們。在學院同學來自70、80、90後,但我們有不同的活動維繫關係,學院有單車隊遠征台灣、水療班、拉筋班。

九龍公園聖誕節微笑行動。(圖:基 忠僕事奉中心)
九龍公園聖誕節微笑行動。(圖: 忠僕事奉中心)

2013年,我們舉行微笑行動,同學們在港鐵站之間一面行著一面唱詩歌,送上微笑給香港市民,我們還特製一萬個微笑襟章送給途人,以上帝的愛心迎接香港這個城市。

記者:有說三年一代,現今的年輕人與上一代有何不同?怎樣領他們朝向未來?

翁麗玉牧師:我承認新一代的年輕人的紀律有改善空間,比較自我為中心,不過大家的氣氛都很和洽。作為導師需要幫助他們找到生命的價值,例如一起探訪戒毒所,讓他們看到世界是多元化的。

有學生遇上拍拖、金錢的問題,我們就管教與勸喻。有年輕同學不交學費去日本旅遊,問題是出於不擅管理金錢,我就要他分期交回學費,目的是管教出於愛他, 正如《聖經》希伯來書12章11節說:「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此外,也有學生經濟出現危機,我們就幫他辦理破產的手續。我的角色是協助學生尋找生命價值,讓他們的夢想成真。宣教是一種生命的流露,用生命感應生命,是用恩典不是用律法。

同工一起退修禱告。(圖: 忠僕事奉中心)
同工一起退修禱告。(圖: 忠僕事奉中心)

記者:在事奉的路途旅熱誠不滅,這份毅力是怎樣煉成的?

翁麗玉牧師:我在投身職場宣教之前教書30年,教過小學、中學,創辦幼稚園,在師範學院、天主教大學畢業。我是家中第二個信主的,在大學時期認識主。

在師範大學畢業的那年,一位作家給我很大的啟發。她是《女兵日記》作者謝冰瑩,她在畢業禮的分享今天還記得:「老師的生命作為蠟燭燃亮自己,才照亮別人,別人生命就會發亮。」

在一次佈道會,我唱詩歌時想起那位作者的訓言,感覺自己的蠟燭未燃起又怎能發光呢?在感動之中禱告,就如馬太福音9章37節:「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多」與「少」強烈的對比令我很震驚,體會到職場的人多作工人少。

今天事奉超過30年,我沒有企圖心、沒有為自己的籌算鋪排,坦然敞開心扉讓神帶領,就一步一步的看到恩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