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矛盾衝擊教會 羅秉祥:參政勿墮權力慾

2019 八月 7日, 星期三 18:17

「教會再思政教分離」講座出席者眾。(圖:基督日報)
「教會再思政教分離」講座出席者眾。(圖:基督日報)

香港社會近期政治爭議氣氛濃烈,信徒各持政見對教會帶來衝擊,香港浸信會聯會培訓部6日舉辦「教會再思政教分離」講座,讓信徒掌握有關政教整體論述。羅秉祥博士從歷史分析何謂政教、教會信徒參政原則,出席者逾400人。

何謂政教? 聖經:效忠與譴責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宗教哲學系教授羅秉祥澄清「政」與「教」觀念,「政」是指政府、政權或操控政治權力的組織;「教」是指有形和有組織的教會。

在新約時代,對於政權有一種微妙的關注。「基督」(彌賽亞)在當時帶有政治的意味,指君王及受膏者。《聖經》也提到「神的國近了」,「神的國」都帶有政治的意味,因為它使用了人世間「帝國」一詞,焦點在一個政權。「神的國近了」就是說神執掌政權的國度快要降臨。

羅秉祥指,新約對政權很弔詭。「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太22:22;可12:17)有雙重效忠性質。羅馬書13章1至7節教導信徒要順服政權;另方面,啟示錄13章卻強烈譴責政權。

Like Us on Facebook

政教分離出現的歷史

羅秉祥講解,歐洲中世紀政教關係是「平行對等合作的二元格局」。

當時全民都是基督徒,政府與教會平排對等合作關係已是政教分離,但並非完全分離,因著合作出現衍生問題如權力支配。

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代未完全政教分離,政權脫離教權但政府和教會保持關係,教會需要藉助政權來審判異端。

宗教改革第三度分流出現的重洗(浸)派,因著反腐敗與制度改革正式出現政教分離,反對政府用政治手段鎮壓異端信仰,信徒不參政不與政府同流合污,因為政府是墮落者安排的體制。美國浸信會亦奉行政教分離原則,美國浸信會起源於英國本屬於地下教會,不滿國教的聖公會。

直至1791年美國定立憲法「Bill of Rights」指出:「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宗教或宗派,因政府支持而擁有優越地位,並且宗教是自由的,政府不得插手管理宗教事務。」美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國家奉行政教分離。不過在當代衍生一個最尖銳的問題,就是宗教自由,因著宗教在社會的影響力式微,如何保持本身的自由度呢?

中國管理指導教會權

對於中國的宗教政策,羅秉祥認為,在大一統中央集權的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曾經明文規定:「政府擁有管理及指導教會事務的權利。」他在百度搜尋中國的政治觀,發現相當狹隘:「政治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以國家權力的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

因此引伸一個爭議,教會和信徒可以參與政治嗎?

教會信徒參政勿忘初心

羅秉祥指出,政治分兩個層次:最終及短期目的。最終目是促進公共福祉和公益;短期目的是獲得政治管理權力。

他慨嘆,參政者受爭議的是,為維護自身的權力忘卻政治促進社會的初心出現權力鬥爭。因此教會需要履行參與政治最終目的,為到社會違反公義而發聲、聯署、遊行反映民意、發公開信、集會,甚至罷工進行各種不合作運動,進一步向社會施壓。羅秉祥表示,對於反送中,教會也以該些行動來反映意見。

信徒個人參與政治方面,羅秉祥鼓勵他們從政關愛社會促進福祉,但避免短視為奪權而陷入政治鬥爭。

教會參政原則及定位 避免政治化

羅秉祥又指,教會或神學院參政的原則包括:清楚召命不是尋求政治權力;教會不組政黨不捲入政治權力爭鬥、不以屬靈權力合理化某個政治權力。實際上教會沒有專長能力發表全面政見、政綱、政論,也沒有能力判斷哪個政策更可取。

他強調:「教會是一,會眾政見卻多元,避免撕裂。」

教會在自我定位上,教會除了是公民社會的一員,在社會要作光作鹽,成為社會的道德良心,提醒及監察群體生活的最基本價值觀,如公平、公正、公義、壓迫、剝削、歧視等。對於某些宗教議題及道德議題持續關心及倡議,但避免鼓勵以選票報復捲入政治權力爭鬥。

香港政治矛盾衝擊教會

在香港政教關係不斷有新議題,羅秉祥認為,香港社會、香港教會內的政治矛盾來自香港政體的內在矛盾:「一國兩制」,社會內、教會內政見不一,例如一國是國家優先?兩制是香港優先?服從中央的黨優先,還是服從香港市民意見優先等。

羅秉祥鼓勵會眾,以1974年的《洛桑信約》為參考,確信:「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