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分離研討會 思考華人教會反送中下之處境

2019 八月 19日, 星期一 16:48

邢福增[右一]、蔡少琪[右二]、楊文玉[左二]、章可銘[左一]。(圖:基督日報)
邢福增[右一]、蔡少琪[右二]、楊文玉[左二]、章可銘[左一]。(圖:基督日報)

政教分離一直是華人教會探討的議題,在現時香港反送中政治爭議熾熱,教會應否介入以及如何定位?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信徒培訓部8月18日舉辦「政教分離下的教會與社會」研討會,邀請邢福增博士、蔡少琪博士、楊文玉牧師及章可銘,就「政教分離的起源與今日香港教會的理解、反對修訂《逃犯條例》事件中香港教會的改變」交流,出席者眾坐無虛位。

邢福增:難民心態影響政教觀

政教分離的原意是什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指出,首先要釐定什麼是「政」、什麼是「教」。從美國歷史背景看政教,美國來自清教徒逃離英國聖公會國教,所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國會不設定國教,以防政教權力結合令其他宗教受歧視。」

華人教會怎樣界定政教?邢福增指:「教會慣常的思維是從政治角度看,教會參與公共議題被批評政教混淆一起,但是教會是公民組織仍有政治、公民權利、集會、言論自由。」

Like Us on Facebook

另一方面,香港教會受華人教會基要主義影響,信仰是個人化、傳福音是私人事務,否定社會關懷。

邢福增亦從社會歷史發展分析,香港華人社會是移民或難民心態組成,追求穩定,重視謀生,每當提到政教就去除政治的表達。

蔡少琪:參政在乎議題爭議性

建道神學院院長蔡少琪從歐洲歷史看政教。歐洲之父查理曼大帝是由教宗加冕,教宗與國王權力互為張力。

今天在英國上議院議員有26位是主教,也有牧者做州長。在美國,牧師不可以選總統,但總統候選人例如川普總統就有很多牧師支持。

蔡少琪又指:「香港教會參與社會議題,例如多年前反對賭波合法化,但今次反送中屬於社會大議題,香港教會進退各有考慮。因此,香港教會參與政治在乎議題有多大爭議,例如六四事件在社會與國際都一致認同是負面政治,香港教會少有衝突。」

他以1974年的洛桑大會為例,當年訂下的《洛桑信約》第五條強調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我們確信,上帝是全人類的創造者及審判者,所以我們應當共同負擔起祂對人類社會的公義及和好的關注,以及對那些受各種壓迫的人的自由的關注。因為每個人都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不論種族、宗教、膚色、文化、階層、性別或年齡,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尊嚴,所以應當受到尊重及服事,而不應受到剝削。」洛桑不是否定基督徒對社會參與,而是怎樣參與。

楊文玉:政治就是生活

港澳信義會副監督、信恩堂堂主任楊文玉分享其教會來自挪威教派,教會文化重視慈惠,「教會與97香港政治環境穩定有關,信徒未埋身,對政教未有迫切的爭議。不過自從2014年雨傘運動後,信徒對政治意識提高。」

楊文玉對政教的定義是:「政治就是生活,生活是政治架構下作出分配。」

章可銘:政治是「生活有沒有耶穌在此」

職場教會信徒領袖章可銘自言,對政治一向冷感,從事金融工作十多年只想賺錢,今次反送中他走在前線,緣起看到一百多間中學和教會在警察總部唱詩歌,在社會為主作見證,有反叛青年由老師帶他們信主。

他表示,現時向青年人傳福音較困難,他們著重政治。章可銘就開辦職場教會,現時教會有60至70人約為20多歲,都是關心政治的一群。章可銘認為:「政教不可能清楚劃分界線。」

他對政治的定義是:「政治是『生活有沒有耶穌在此』。」他不會問在生活上有沒有與政治聯上關係。

他並且認為,基督徒參與政治是從仇恨中播送和平。上星期年青人在機場靜坐抗議,他就進到機場派單張,有年青人因此願意認識耶穌到教會。

【編輯註:講者言論並不代表《基督日報》立場】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