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基督教華人教會教育研究中心主辦,第二屆華人教會教育研討會於10月7日在高雄浸信會舉行,主題為「亂世中的長流:當今教會教育的必練功夫」,探討教會教育當前困境,並發佈《台灣教會教育事工問卷調查研究報告》。
資源豐富師資不足
該項調查於2018年7至11月,按2015至2016年台閩地區基督教堂會、宗派、宣教、機構名錄,透過電話訪問,成功完成受訪共387人。
華人教會教育研究中心李怡樺牧師指出,主日學教材方面,台灣機構出版的材料豐富,出版社繼有中國主日學、長老教會、台灣讀經會、中華聖經教育協會等。在年齡層方面,兒童主日學材料最豐富,按照出版教材進行教導,至於青少年、成年人及長者主日學,導師採用內部自編材料,因此教會主日學教材在系統性、完整性、合適性、實踐性都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師資培訓,教會派出老師出外受訓佔53.4%;自行舉辦訓練班佔52.9%,不過50人以上的主日學教師師資嚴重不足。調查又發現教會教育事工當前有四個領域缺乏,包括:「師資培育」少有老師委身及流動大;「學員動力」學員學習動力不足;「統整教材」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的教材與訓練;「生活實踐」教會課程過時與時代議題脫節。
Like Us on Facebook
宗教教育各式各樣
如何善用教材?新豐長老教會王燦昇牧師以其教會為例,位於台南關廟人口流失,教育與社區結合,例如開辦兒童補習班、老人社區關懷、樂齡課程等,將課程教育內容融合社區。
高雄浸信會高百克牧師認為,按照耶穌基督宗教教育是生活化,神學教育就是將耶穌基督的教導融入生活。華人教會教育研究中心則教育網絡化,建立網站上載相關文章提供和教材,供讀者閱讀。
北屯門諾會牧師潘秋郎認為,教育要回歸本真。他指出,目前的教材種類集中在傳福音、訓練門徒造就、領唱敬拜、教會增長研習等,教會只按信徒恩賜提供訓練。
潘秋郎指出,這種訓練的缺點就如企業培訓一樣,目標為本忽略了人性,為了達成效果著重成功率,與生活脫節。教育重點是信徒與信仰配對,讓他們在不同處境下按照信仰的教導應用和生活。
因此教會內部除了傳遞知識,也要幫助信徒建立人與人的關係,團體中學習建立品格,並且認識神兒女的身份承擔上帝的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