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教會復興神僕哭出盼望

2019 十月 30日, 星期三 13:21

教牧長執信徒悔改求變是教會復興之道。(圖:維基百科)
教牧長執信徒悔改求變是教會復興之道。(圖:維基百科)

教會復興從來是教牧長執關心的課題,建道神學院院長蔡少琪在一次主日崇拜證道,以尼希米記1至3章指出,一個群體或神的僕人要復興,關鍵的素質便是「哭」。

蔡少琪指出,尼希米記的主題是“Repent、Rebuild、Rejoice”,即是「悔改、重建、喜樂」。他認為,一個群體因傷痛而悔改,才能革新;有革新方有真正的重建,有重建方有喜樂。

復興的關鍵素質是「哭」

他首先指出,無論西方和香港教會更要關心的,是教會內部的素質。美國不少大宗派教會因放棄嚴謹的信仰立場,過去50年人數急劇下降,崇拜人數佔人口比例由昔日8.5%跌至2.7%。所以教會群體需要悔改求變。

蔡少琪認為,一個群體或神的僕人要復興,關鍵的素質便是「哭」,就如尼希米聽到族人說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受淩辱,城門被火焚燒,尼希米「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尼希米記1:4)。

蔡少琪引述18世紀復興之父查爾斯.芬尼(Charles G. Finney)談到復興時說:「當人經受深層的痛楚,而又產生深層的悔改和哭泣,認識罪的恐怖之時便能產生復興。」

Like Us on Facebook

他直言,教會要更新和復興,首先牧者和長執要痛定思痛。回顧華人教會歷史,在30年代有很大的復興,當時神興起宋尚節博士,他有一個特質,就是到各處教會舉行四、五日佈道復興之前,要求安排多一場復興會,將當地教會的牧師、傳道和執事、學校的校長聚集起來,用聖經的話痛駡他們一頓,激勵他們悔改和痛定思痛,教會就開始真正復興。

尋求復興要委身愛人

此外,尋求復興的人要願意付出代價。蔡少琪指,尼希米是一個既肯面對問題又願意付代價的領袖,他沒取俸祿達12年之久。(尼希米記5:14),並且多年照顧許多人的需要,所以他是一位又出力又出錢又冒險又禱告的僕人。

蔡少琪以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聖經學院校長羅伯森·麥肯金(Robertson McQuilkin)的事奉為例子,麥肯金牧師與妻子穆莉爾(Muriel Webendorfer McQuilkin)曾到日本宣教12年,後來穆莉爾不幸患上腦退化症,麥肯金就辭掉校長一職,選擇全天候陪伴妻子。當有人問他為何不請看護或送妻子進老人院,麥肯金說:「我曾在上帝面前承諾,『不論富裕、健康或疾病、順境或逆境,我都要愛她、照顧她、呵護她,直到永遠!』我的妻子需要我陪她走人生最後一段路。」

蔡少琪從中反思,一個有真正行動愛家人的人能感動許多人,我們如要愛家人也要付出代價。

最後,蔡少琪表示,真正對神忠心順服的教牧執事和信徒,要勇敢面對問題痛定思痛委身改革,才體會同心復興。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