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來,《逃犯修例》風波令香港面臨開阜以來最嚴重的人道危機,政府、警隊、勇武與和理非寫出血淚交織的日與夜。
黃藍是政見,黑白是良知。社會撕裂,暴力循環成為自由與公義抗爭的副產品,人性底線盡露,香港遍體麟傷。漫長的傷痛如何療癒﹖能否在信仰真理裡找出一條活路?
採訪那天,袁天佑牧師穿著黑襯衫、運動外套出現在飯店裡。在食客的喧讓聲中,他徐徐吐出他的見解。
外表溫文、語氣淡定堅實,袁牧師在循道衛理會渡過他的童年,關愛社區的觀念深深植根於心,他神學畢業後服侍觀塘社區教會,至退休前已在教會服侍卅八年。抱著「這世界就是我的牧區」 的情懷,不論接觸的是基層、學校家長還是學生,他都將每個人視為自己的羊群。
五年前的「雨傘運動」,他將灣仔十字路口的紅磚教會開放,為躲避催淚彈的市民提供休息場所。今次「逃犯」修例風波再次給示威者大開方便之門。對他來說牧養不能夠脫離社會,這是牧者的責任。
「我接納、關心的是人。教會的工作不是參政,需是去關心有需要的人。很多示威者沒有信仰,走進教會避難,我跟他們握手也是牧養。有反對派的輿論指責教會接納暴徒。」
Like Us on Facebook
為了保護羊群,他甚至走進衝突現場,在硝煙中擋在警察與示威者之間作和平使者,「這也是一種牧養!」
暴力循環VS雞和雞蛋
社會訴諸暴力,是否下一代不再相信法治可行﹖袁牧師說:「年青人不是不相信法治,他們的法治定義是『犯了法拉我是對的』。不過政府所行的法治是"Rule by law", 並非"Rule of law",當權者所謂依法辦事只是用法律辦他想辦的事,並非遵行法律來辦事,這是年青人最反感的。為何政府暴力立法例如《禁蒙面法》、警方知法犯法等。所以年青人與政府對法治的理解很不同。」
袁牧師說,社會大眾堅持五大訴求是因為他們看到制度上的不公義,「政府任意取消立法會議員資格、政策向商界傾斜,因此民眾期望雙普選、認為回復公義社會才能健康。年青人的訴求是合理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有公義才有和諧,沒有公平的制度就沒有和諧,社會由一小撮人控制遲早會出問題。」
「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
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
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唇裡有虺蛇的毒氣,
滿口是咒罵苦毒。
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
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
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
他們眼中不怕神。」
~《聖經》羅馬書3章10-18
在這五個多月來,反逃犯修例的行動由和平遊行演變成激烈的警民衝突,防暴警摘去身上編號狂放催淚彈,警棍、荷槍、布袋彈血洗年青人,年青人戴上口罩隨處高減口號、罵警、破壞港鐵和暴力私了洩憤。
在這場循環的暴力鬥爭中,港人人性似乎急速下滑。袁天佑牧師認為,這一切是暴露了罪的循環性。談到暴力的源頭,他認為警察和示威者都是政治的犧牲者,責任在於政府未有智慧處理局面令致形勢變差,暴力升級。
「政府推行暴政,年青人被刺激情緒暴脹;政府再用警察暴力壓制示威者,示威者情緒再受刺激暴力升級,人性罪惡就增加。誰是誰非﹖這是雞和雞蛋的問題。」
一直在前線關懷示威者的袁牧師表示,在他所接觸的人當中大多是本性和善,他們多不贊成傷害人。部分示威者有過激和暴力的行為,主要是對警察濫捕和政府拒絕回應民意被觸發躁動而已。人總會有脾氣。我也接觸過有良心的警察,不少警察也是被擺在政治漩渦中而變得暴躁。」
在他眼中,港鐵公司亦是受壓並激化暴力的一環:「『8.21』港鐵接載示威者離開,翌日《人民日報》指港鐵『向暴力繳械』,港鐵受壓在其後的示威日子就落閘關站;示威者的情緒又被激發出來破壞發洩。」
7.1國慶日當天,袁牧師親眼看著年青人衝擊及破壞立法會並闖進議事廳。他與其他前線的教牧盡力勸阻青年人。說到這裡,袁牧師頓了一下,眼神變得深沉。他認為青年人過激的暴力行動固然無法認同,但他能體諒他們絕望和憤怒,認為這是表達訴求的一種方式。
「暴力不只是來自示威者,也來自警察,更重要的源頭是政權,後者不容易被人察覺但破壞性很大,因政權的自私利用權力施暴,致造成警民間暴力的衝突。反抗者用武力反抗是一種自然的反應。」
「從這個角度去看,暴力只是一種符號,如果要譴責暴力,第一個要譴責政府錯誤而引發這場令社會嚴重撕裂的抗爭。」
WWJD?
假如耶穌面對今天香港的處境,祂會怎樣看﹖袁牧師耍耍手,說:「我不會用 "To do what Jesus do "的思考邏輯來看世界。」
「耶穌來到世上有獨特的使命,祂的行動多具有象徵式的意義。帶來的信息是一種符號式的。舉例說,有人引耶穌驅趕聖殿中作買賣的人將暴力合理化,但實際上耶穌的行動是要指出,聖殿被拆毀但祂三日重建聖殿,以此預示祂的死和復活,這並非真的用暴力破壞聖殿;此外耶穌也沒有阻止奮銳黨西門帶刀,還揀選他做門徒,但這不代表耶穌支持革命。很難用耶穌昔日的行動與今天作比較。」
耶穌藉著十字架彰顯公義,祂過了服事世人的一生,「腓立比書2章5節說:『當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如果耶穌在場,相信祂不會因仇恨破壞和發起暴力,暴力會蔓延的。耶穌至少不會以惡報惡。」
他覺得假使耶穌處身此時此刻可能都難以作出審斷:「究竟耶穌在今天會怎樣做?祂都不知怎樣做,信徒也不知道,這點我們很難確知。我們只是作為一個探索者,對與錯惟有在審判日才知道。」
但他認為不論是警察和年青人雙方都要克制,「如果連第一步都做不到,何來談到以善對善呢?」
出路:和平抗爭永遠為「上策」
記者提到,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曾表示「不希望暴力蔓延」是「民意最大公約數」,相信也是此刻港人的心聲。作為一個福音的傳播者,他認為耶穌「愛汝之仇敵」、「不要以惡報惡」的教導在今天的香港處境可行性有多大呢﹖
袁牧師沒有正面回答,但他給年青人的建議是:和平抗爭永遠為「上策」,他說 : 「基督徒與年輕人要用合理方式展示政權的暴戾,給世人知道不是用自己的暴力來爭取訴求,以和平方式將敵人的不公義展示出來,不要用自己的不義來對政府的不義。」
雖然他對年青人有更多的體諒,但另一面他仍要苦口婆心勸喻他們「停一停、想一想」,用非暴力的手法發聲的方式。
「破壞是沒有好結果的,年青人要多考慮和平的手段訴求。即使政府不回應、沒接納你的意見,你還是要考慮用不同的方式來爭取,例如G20高峰會期間刊登廣告、爭取美國人權法案;監察香港政府、繼續舉辦和平集會,積極參與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不讓制度腐化下去......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得到大眾社會認同、也免於被捕風險的好辦法。」
寬恕三步:查真相、嚴懲治、卸怨懟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
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
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 聖法蘭西斯禱文
「寬恕」從來是一道絕不容易的愛的實踐,卻是仇恨和傷痛的唯一解藥。在訪問中記者跟袁牧師談了一道「辣題」:如何在香港當今的社會中撒播寬恕?
對反送中抗爭走上街頭的袁牧師,寬恕不再是講台上一番道理。他嚴肅而柔和地說:「耶穌基督嚴肅譴責罪、但同時對人有憐憫。今天社會犯錯一方要向受害者道歉,讓他們沉冤得雪;犯錯者要接受懲治,受法律制裁。受害者卻不可懷著仇恨來治死加害者。」
放在今天香港的處境,袁牧師對香港出路有什麼建議呢﹖「追求公義,也要追求愛;當要去饒恕對方的時候,就要有公義存在。今天逃犯修例引發的大風波錯在政府,政府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查找事實展示錯誤;第二,向前看不可重蹈覆轍;第三,查明真相後放下怨恨。」
他提到獨立調查的必要,「現時香港需要獨立調查委員會,像以前廉署徹查警方貪污一樣,然後將公義放回愛裡面。公義之中也包含愛,經調查後,由法官建議哪些人可以得到特赦、哪些人需要負上罪名,安排特赦給予警方和年青人——這是走出和解的第一步。」
社會重建:十字架的公義與愛
今天,黃藍政見侵蝕社會、教會和家庭,將最親密的關係撕裂,造成心碎與傷痛。十字架如何成為出路?
袁牧師認為教會需要放下門派分歧,一起反省信仰最終目的是什麼?從以往只追求短暫的屬靈成果改而思考怎樣在世界實踐信仰。此外,當社會焦點在向政府或是年青人作出譴責時,教會可用另一角度來代替互相指責——衝突或可成為改變社會的機會。
他希望在社會層面上,建制派、工商界放下多些權利讓更多人共享。「當權者放下權力關心無權力者,將所得的分享出來,這就是公義。年青人感受到被尊重就會放下怨恨去愛對方,公義與愛是平衡的,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彰顯公義與愛都是平衡進行的。」
袁牧師最後用他「無」與「有」的哲學勉勵信徒:「很多時候,有的人不一定肯付出,而是想得更多,例如人有權力便想得更大的權力。反而沒有的肯願意付出更多,就以這次運動不少年青人參與,他們不是想得到更多,而是想社會更公平更公義。聖經說:『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喪失生命的,他必救自己的生命。』(路加福音9:24)」
「不論是政權或是警權要得更大時,反而被社會人士所否定;青年人付出了反而得到支持。自己沒有或缺乏的反而去做,沒有愛的就去愛人便發現自己缺乏什麼。」
按照袁牧師的思路,當人皆缺乏的時候,社會的非持分者(no stake in society)帶著愛無償的付出,能創建出更美更公義的社會——或許這就是香港邁向未來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