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歷去年社會運動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對香港教會在中國宣教有何影響,未來怎樣部署?派駐中國宣教士提出四項建議,認為宣教是一條生產線模式,後勤和前線互相補足。
宣教生產線如策劃太空工程
署名吉亞傑、在中國非牟利機構服事十多年的宣教士近日在華源協作網站發文,中國近年收緊宗教政策,對國內及海外派駐中國的非牟利機構嚴控,以往香港教會對國內宣教倚重前線宣教士,信徒對宣教的概念停留在宣教士隻身入工場從事跨文化事工,隨著國內對中國政策的轉變,香港教會的宣教概念需要從個人到整體,宣教牽涉整個教會不是單靠少數前線工人。
吉亞傑用太空計劃作比喻,成功發射航天器不是單靠宇航員,而是從整個太空計劃的精神、專業團隊的合作,整條生產線來推動,並認為,以往差遣機構只關心怎樣將員工派遣到限制進入的國家,但是現在連機構本身也可能受到政府的監管,機構需要考慮在新環境中繼續事奉的前景。
Like Us on Facebook
六範疇評估宣教計劃
他引用已故宣教學者溫德博士(Dr. Ralph. Winter)整全宣教計劃觀念,宣教士通過一系列從前線到後勤的行動項目,幫助牧者及跨文化工作者對宣教掌握。
溫德博士提出一個評估宣教計劃的清單,列出6範疇:第一,「靈魂關懷與社會關懷」,基督徒在香港的角色是跨文化工作者和專業人員,在中國的服務例如從事護理行業。第二,「聖經的養分」,基督徒在香港的角色是聖經老師和牧師,在國內提供門徒訓練。第三,「教會與社會之間的交流」,基督徒在香港的角色是鼓勵者,在國內建立信徒關懷國內的社會和教會。第四,「籌集資金和資源」,香港的基督徒角色是奉獻者和志願者,在國內供應各項領域的宣教任務。第五,「教會復興會議」,香港基督徒奉行基督大使命的門徒,但是在國內動員當地教會沒有直接關係。第六,「廣傳福音」,香港基督徒是福音大使與同行者,在國內接觸來自不同地區的人。
通過整體方法建立共同點
吉亞傑繼而提出在中國宣教的4個策略。
吉亞傑指出,在整本聖經中基督的救恩包括恢復我們身體、思想、精神、家庭、人際關係、社區和發展的福祉,透過一個「祝福行動」的框架見證基督教信仰。在基督的愛中,在國內的非牟利機構與公共領域的機構、社區組織建立密切關係,然後以信任和私下的方式與個人分享福音好消息。
宣教行徑轉為祝福活動
吉亞傑建議,宣教組織將宣教行徑轉型為「祝福活動」,通過扶貧、社區服務、醫療保健、育兒、敬老院、企業途徑接觸社區。宣教士變為祝福者,以其專業如老師、護工或教練在慈善機構進行祝福,而不是宣教任務代理人。
全面支持被遣返者
宣教士被國內強行遣返時有所聞亦是可悲的事,當上帝關上門時自有另一個計劃。吉亞傑期望,香港教會和宣教機構應該重建回流人士的健康,透過他們的知識、經驗培訓新一代的估徒,這是一種寶貴財富。
通過互補合作增強能力
吉亞傑表示,在與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的牧師交流,發現國內教會興起差派宣教士往國外的熱情,以回應神對萬民萬族的祝福,這可能是信徒從苦難中磨練出來的宗教意志,在政府的逼迫中成長。聖靈增強了教會成員的忍耐力。最終,他們在信仰承諾方面取得了突破。
儘管有很大的心為未得之民服務,但中國大多數教會在宣教沒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會眾不知道怎樣支援宣教士。在中國難以成立宣教機構,但是在香港差派宣教士有深厚的經驗和資源,可以幫助彌補中國教會的短缺,可以豐富的跨文化背景和實用的神學知識培訓中國教會以滿足需要,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宣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