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學家何建宗極地險被鯨魚吞 嘆人類脆弱

2020 六月 29日, 星期一 17:09

何建宗教授分享太陽在南北極的運轉。(圖:zoom擷圖)
何建宗教授分享太陽在南北極的運轉。(圖:zoom擷圖)

香港忠僕事奉中心波阿斯學院6月27日舉辦環保講座,著名環境學家何建宗教授分享極地考察生活的體驗,孤隔生活感悟上帝創造浩瀚宇宙的偉大及人的脆弱。講座在網上進行逾60人參加。

雪地手踭爬行代步 鯨魚擦過險被吞

前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在南北兩極進行科研工作,遇到不少驚險的經歷。在極地沒有路給人行,漫天風雪覆蓋道路令人寸步難行,他指:「曾經試過大風到要四腳爬行,好像特種步隊伏在冰雪用手踭爬行,在基地開門出外都要用很大的力量才將門推出去,餐廳是對面的貨櫃箱,短的路程都要爬行大約10至20分鐘。」

另一次難忘景象,他乘坐研究船在海上,聽不到風聲卻聽到鯨魚心跳聲,「有一條鯨魚在船邊游戈,鯨魚心臟呯嘭心跳聲聽得一清二楚,好像醫生帶著聰筒檢查病人的心臟,心跳聲放大了幾倍,一線之差可以被鯨魚吞下非常驚險。」

Like Us on Facebook

還有冰山破碎跌下來好像山泥傾瀉,冰薄衝擊到海上引起巨浪,乘坐的小艇險些翻轉,「做海洋研究是坐獨木舟或小船出海取樣本,行動要迅速不知道冰山何時崩塌,非常驚險。」

補給困難 奶粉咖啡要飛機運來

何建宗又指,在南極的物資非常短缺,一包奶粉、咖啡都要用飛機運過來。另一種重要物資是燃料,用來溶解冰塊煲水飲否則渴死,燃料用來發電取暖、做實驗,一切娛樂設施、護膚品都是奢侈品。

他也分享在北極的經驗,有幾天時間跟團隊帶備斧頭劈冰塊,作為未來幾日主要水源,既可以煲水飲也利用水蒸氣散發的熱力讓室溫提升以保暖,睡覺要用大塊膠墊將身體隔著冰塊,這才可以生活。在室內煮即食麵,水蒸氣上升然後再下來變成水點。南北極最好的食物是奶粉、維他命C與D用來補充體力,最舒服是坐研究船,室內環境有暖氣、暖水等供應。

何建宗在講座中介紹乘搭的破冰船雪龍號,雪龍1號是中國改裝、破冰能力達兩米、雪龍2號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可以向後行和破冰,船上平台供給科研直升機升降,船上巨型吊臂起卸貨櫃箱,內面是科研物品、日常生活所需;船上還有登陸艇,大小好像香港的街渡船。他說:「做海洋科技研究隨船去到南北極之後,隨著轉去另一個地點做研究,所以停留在南北極的地方時間較短。」

讚嘆主創磅礴大自然 棄相機用肉眼影相

從事海洋研究的何建宗表示,不同國籍的團隊在北極研究站按著其國家的時間作息,他按中國時間、美國人跟紐約時間、也有俄羅斯人等。在冰天雪地非常安静近乎零分貝,只有風聲沒有手機聲。由於不准用手機,心境平和活動量不大,怎樣打發時間?北極的夏天二十四小時都是白天,每天睡三小時、醒來三小時、再睡三小時,時常做運動打八段錦拉筋等,他曾看見燕鷗,北極燕鷗在北部繁殖後遷往南極海,香港也看見燕鷗的蹤影,是一種長途飛行鳥類 。

在冰天雪地,何建宗對羅馬書1章20節很有感受:「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天地之大人的渺小,環境艱險百感交集。

何建宗笑言,極地改變了人的性格,科學家都變成詩人、音樂家、美術家、哲學家,因為大家的空閒時間很多,找活動打發時間。何建宗喜歡寫詩、畫漫畫,有科學家寫了十多篇論文、有些作詩。面對極地讓他思考為何人要生存、在大自然中脆弱的生命死後往哪裡等。

這讓他思想到詩篇8篇3至5節:「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

何建宗說:「面對月亮星縮的大自然人很渺小,就算是偉大的科學家也不是以自己來評價,面對大自然令人想到上帝創造的美麗,原來人比萬物有智慧才可以做科研建基地,上帝真是眷顧我們,也賜給我們尊榮可感悟人生為理想而生存。」

他還指,現在影相不用相機,用眼和腦袋,「世上沒有一件能夠自動對焦較光的儀器,強得過人類的眼睛。」

對於疫情在家工作,何建宗覺得好像在極地孤隔生活的日子,猶如在安息日享受精神的寧靜與上帝的關係,思考怎樣數算上帝的恩典。他鼓勵大家:「堅定而開放、包容與秉持,疫症如在極地,疫情的日子避免互相指責,謙卑、謹慎面對難關。」

香港忠僕事奉中心波阿斯學院8月開辦首屆環保宣教課程,建立基督徒的環保與宣教觀,由著名環境學家何建宗教授編寫課程。宗旨在於建立基督徒環保與宣教觀,維護與恢復上帝與人和土地的和諧,並且透過教育改變人的生命價值觀,改變消費思維和生活習慣實踐環保行動。課程目的有四:建立環保達人、接受環保培訓、傳講環保信息、實踐環保行動。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