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牧網絡7月6日主辦公禱會,梁永善牧師與羅慶才牧師以舊約書卷證道。梁永善指祈禱是人將真實感受告訴神,而答案不是人預設;羅慶才認為在險境中,沉默或說話是道德與良知的抉擇。聚會於網上舉行,辛福台同步直播。
禱告是赤誠的呼喊
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梁永善的講題為「赤誠呼喊」,經文為哈巴谷書1章。他指:「禱告不是平和的說話,禱告真正意義是將我們的真正感受向神傾訴,因為真誠的疑問好過我們不明白各不滿而放棄信仰。」哈巴谷先知在他的時代無語望蒼天尋問神,神告訴他會審判犯罪的人,就是興起迦勒底人用殘忍暴躁的民族佔據犯罪的以色列民的住處(哈1:6),先知難以接受繼而再質問神,為何不看邪僻奸惡詭詐的人,要用惡人吞滅自己的公義,而且沉默不語(哈1:13),先知雖然不明所以,但沒有放棄信仰,離開熱鬧的群眾站在郊外的望樓上觀看耶和華向他說甚麼話(哈2:1)。
Like Us on Facebook
每日步行半小時為港人祈禱
梁永善表示,我們呼求神尋求答案往往是心裡面預先設計的,但神給我們的不一樣,他的立場是「當我們面對不公義的事情,心懷怒氣期望表達意見,我們仍然要和平、理性、非暴力、仍然有所堅持、不會禁聲、仍然相信耶和華幫助」。
他自言,每天在公園急步行半小時,當中的時間用來禱告,為香港、有需要的人、被捕者祈禱,「我仰望神呼求但未必即時得到答案,但仍有所堅持每晚進行這活動。」並以哈巴谷先知鼓勵會眾處變心堅,因著有神,我們仍然有盼望、喜樂和力量。
沉默或說話因應時勢?
香港浸信會聯會會長羅慶才牧師以「說話有時,靜默有時」為題。他指,合時的話除了講出內容,還有時間因素,該說話時,說出恰到好處的話是一門藝術。傳道書3章7節 :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反映人類正常生活面貌,一個人不能夠永遠沉默,也不可能不停說話。
沉默是一個人極度哀傷,撕裂未得到縫補,當情緒逐步修補就會打破沉默,有了說話的動力,所以說話是生活重回正軌的表示,沉默與說話都是人對外界自然的反應,也是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
說話是道德與良知的抉擇
羅慶才指出今天社會的現況 : 「在過往不平則鳴是天經地義 ,今天不平則鳴變得危險,落在這處境到底應該說話還是保持沉默?」說話或沉默有深層的社會道德意義,阿摩司書5章10至13節反映當時政治的腐敗,所謂智慧的人噤聲:「所以通達人見這樣的時勢必靜默不言,因為時勢真惡。」(13節)靜默是出於無奈,過往在城門口責備人的人被怨恨,公義已被壓下去貧寒的人成為被勒索的對象,勒索得來的金錢成為加害者享受的資源。
阿摩司不是甘於沉默的先知,羅慶才表示,人在險惡的時候仍然說話是對真理仍有一份盼望,是道德與良知的抉擇,這需要勇氣。勇氣來自對神的信心,因祂是公義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