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近日推出「大城.小理」 視頻系列,透過香港城市的故事和考據探索社會議題,第1集談香港黑廁成病毒瘟藏,反映衛生監管的問題。
「大城.小理」系列由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義務研究主任、恒生大學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陳永浩主持,第1集主題是「疫症城市.共榮共生?」從香港瘟疫的歷史探討城市規劃與抗疫的關係。
百年前英港鼠疫促改善衛生
陳永浩指出,瘟疫與城市息息相關,城市既是疫病的溫床也是改善瘟疫的地方。英國歷史中經歷過多場瘟疫,1665年至1666年間發生英國人倫敦發生大規模的黑死病,超過10萬人死亡,英國為改善衛生環境19世紀建設下水道。
香港的城市發展、衛生設施也由瘟疫而來,1894年香港經歷嚴重的鼠疫,英國專家發表《查維克衛生狀況報告》(Chadwick’s Report),改善供水衛生設施、規定樓宇的間隔,定立香港城市設計重要的法例。中上環太平山街卜公花園一帶是當時鼠疫最流行的地方,肆虐香港近30年為香港史上最嚴重災禍之一,今天該地方已成遺跡由古物事務監督。
Like Us on Facebook
陳永浩介紹,香港城市某些舊式樓宇設計,從頂樓開始傾斜76度,是70年代城市設計下樓宇的規格,目的讓街道有陽光曬到和通風。香港遭遇過瘟疫奪去市民無數生命卻令城市發展得更健康。今次新冠肺炎疫症是福是禍,在於香港政府有否痛定思過 。
百年後香港黑廁成病毒瘟藏
病毒溫床的浴室及廁所,政府怎樣規管成為了香港朝向衛生還是疫症的城市發展。根據建築物規劃規例第36條《住用建築物內浴室及厠所的照明與通風》:「在樓宇規劃上應給予浴室及廁所一定靈活度,考慮到通風技術的進步和建築設計需要更大的自由度,建築事務監督對有關意見採取開放的態度。」
不過,陳永浩表示,在香港無論豪宅或是劏房,廁所都缺乏通風系統,地產商為了用盡每寸土地牟利,改動建築物條例,廁所成為黑廁,百年前香港從瘟疫中改善衛生,百年後今天的香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