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關係講座論天主教與重洗派:教會靠向政治變質腐敗

2020 十月 27日, 星期二 14:57

政教關係「合一講座」主持與講員。(圖:youtube擷圖)
政教關係「合一講座」主持與講員。(圖:youtube擷圖)

基督教協進會等組織成立的神學對談小組舉辦「合一講座」系列,對照基督宗教不同傳統之間的政教關係,第一講在10月24日實體與線上同步進行,主題圍繞天主教與重洗派的政教關係。

羅馬皇帝自居為神 教會說不

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郭偉基神父從天主教觀點出發,講述三世紀殉道者政權、四世紀信徒與掌權者關係。教會歷史首300年政權與宗徒關係是敵對,教會認為耶穌是天上地下統管宇宙的君王,耶穌亦向政權說不:「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馬太福音22:21)

初期教會的政教關係觀念是,如果政權將宗教納入管轄範圍內就對抗,而向政權說不的更深根源來自公元前49年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實行獨裁統治,朝野存在著一種對皇帝崇拜的宗教潮流,稱呼君主為巴西琉斯(Basileus)令臣民以他為救世主產生恐懼。皇帝是神的力量自公元前29年奧古斯都時代,在他的精心監督下成為潮流滲透羅馬人的官方宗教,死去的皇帝被奉為神,列入神的行列。其後甚至是活著的皇帝都被視為神。

Like Us on Facebook

初期教會對領導人自稱為神說不,教父俄利根(Origen)表示,不會跟著皇帝的守護神發誓因他不是天主。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3章1至7節指出,一個國家有道德責任,君王為天主執行正義。

教會被政治利用 異端成時起

郭偉基續指,但有信徒對當時政權保持觀望,因有皇帝釋放教難的人。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於公元313年在意大利的米蘭頒發寬容基督教的《米蘭召書》,政教應該分離,教會有屬靈範疇、皇帝有管理地上的範疇。不過君士坦丁乃出於政治動機,由於戰後需建設要求國家團結合一,借用教會組織幫助其政權。

此舉帶來危機,異端乘時而起。四世紀初教會內興起「亞略異端」,認為天主是唯一永遠和不受造的,聖子只是聖父從無中所創造,君士坦丁出於政治考量希望國家團結而包容,作為政治者亦未懂分辨正統與異端。

嬰孩洗禮之爭 重洗派受逼迫

建道神學院神學研究部主任郭鴻標博士討論重洗派與政教的關係。該教派於16世紀宗教改革後出現屬另類群體,當時代大約有1,500人被迫害至死。重洗派在荷蘭發展,1536年荷蘭神學家門諾·西門(Menno Simons)加入重洗派運動出版書籍,視為研究重洗派的重要文字記錄。

門諾·西門對真正的教會有六點描述:(1)純正的教義,(2)按照聖經設立聖禮,(3)敬虔基督徒生活,(4)愛鄰舍,(5)在暴君、刀劍、火燒、暴力下仍然繼續見證,(6)背負基督的十字架。但重洗派在歐洲仍被迫害,最大爭議是嬰孩洗禮,馬丁路德和加爾文沒有反對嬰孩洗禮,但部分改革者認為嬰孩沒有認信能力,所以嬰孩洗禮無效。反對嬰孩洗禮的改革者要求信徒清楚認信及重新接受洗禮,因而被稱為重洗派,有些教徒還否定按立禮,要求聖職人員重新接受按立為牧師。

教會靠向政治易變質

郭鴻標指,重洗派政教分離源於16世紀時代信徒與地區市民身分連在一起,所以反對嬰孩洗禮堅持信徒洗禮的重洗派被視為破壞社會秩序,宗教改革的主流派也迫害重洗派,教派在歐洲其他地方尋求生存,在新地方產生一種政教分離的強烈要求和發展出其模式。重洗派流亡到美洲新大陸,要求當地政權不偏幫任何宗派,成為政教分離最基本的意義。

在教會歷史,政教關係的訴求是反對教會借在政府力量打擊異見分子,郭鴻標解釋:「政教分離的原意是讓教會按照新約聖經的原則,建立信仰純正的教會。教會應該擺脫政治、經濟利益的控制,單純地專著宗教理想,因為政治和經濟利益可以成為教會的試探而墮落。」他舉例,在中世紀時代,教會的主教參與土地管理涉及龐大財富利益,以致神職人員墮落,教會變質成為政治與經濟組織。

郭鴻標提到,在歐美國家政府不是不容許教會關心社會事務,只是用不同的手段,教會要有透明度好像一般社團。在香港,教會與政府的關係有一定的空間,例如對於同性婚姻的問題,宗教人士可持不同意見及向政府發聲反映。

問答環節:談公民教育與身分

在問答環節,有現場參與的神學院老師提到教育問題,現時香港政府收窄宗教團體空間,可辦學但教育內容則受干預。

郭偉基回應指,九七政權移交後,政府已收緊天主教辦學自主權,有空間就繼續做,另思考政策會否影響信仰核心,以致不能實踐信仰。他強調,教育就是培育公民的良心、耶穌基督的愛心和德行,這方面是教會的範疇,政府辦不到的,政府的責任是推動復和。

郭鴻標表示,近代中國基督教歷史都有政府收回辦學權,可作為參照,教會亦需探討2047年後出現的可能性。教育方面衝擊著歷史科及通識科,有老師憂慮在港區《國安法》下踩紅線,教會多鼓勵老師及向家長、同學解釋辦學理念。

另有參加者在網上詢問,公民身分與信仰兩者衝突時如何抉擇?郭鴻標稱,不要高舉地上的幸福,信徒是朝聖的人生等待永恆,用永恆衡量今生的事情,聖靈在內心就有敏銳的眼光。

郭偉基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內容提醒教友,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但建立地上的國不等同天上的國,轉眼仰望上天。

至於在政權收緊之下,教會除了順服和殉道可有其他出路?郭偉基回應:「只要有一個人信仰耶穌基督,上帝就在這裡,只要信仰仍在沒人能改變我們的意志。」

郭鴻標表示:「教會的生存空間由政府賦予,但教會的歷史由上帝掌握。」並指,當人去到困境上帝會呼召一班人服侍他們 :「我們有獨特的召命體驗上主的旨意,成為別人的幫助。」

「合一講座」 為期三次,由今年10月、12月及明年2月進行實體及線上舉行,分別從「天主教與重洗派」、 「改革宗與五旬宗」、「聖公宗與信義宗」對照基督宗教不同傳統之間的政教關係;是次為首輪活動。該講座系列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聯合成立的神學對談小組主辦。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