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下月起為市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疫苗的成效、誰人應先接種等引起社會討論。天主教團體1月23日舉辦研討會從倫理角度探討問題。主講者形容瘟疫如世界大戰接種避免品種變異擴散;另關心疫症造成人心理空洞影響青少年成長。
防止病毒擴變宜接種疫苗
加拿大兒科及小兒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榮譽副教授鄔維揚認為,打疫苗與否,考慮在於自己和別人,免得容讓病毒傳染導致品種變異。面對新冠肺炎,知識、心態兩者並重,新冠肺炎是一場世界大戰,勸喻人們放低自己,面對痛苦時脫下冷漠偏見。天主是愛的團體,面對這場大戰各式各樣的人需放下仇恨、驕傲,互相尊重合而為一,並引用《聖經》指「愛是恆久忍耐, 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在回應有關接種疫苗的問題時,鄔維揚表示大眾都共識長者接種需要為大、未有一種疫苗完全沒副作用、無人知道疫苗可否完全解決問題,但根據資料疫苗可用作對抗新冠病毒。
Like Us on Facebook
至於疫苗與倫理關係,有與會者關心中國疫苗是否採用墮胎嬰兒細胞?鄔維揚指未有資料掌握到,但是梵蒂岡出通諭,教宗上月(12月17日)批准「人們可接種使用上世紀六十年代兩個墮胎胚胎的細胞株所製成的疫苗,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通諭補充,此舉並非與墮胎合作。
檢疫基於四個倫理考量
在研討會中場,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客座教授黎天姿介紹新書《逆流而上》,提到天主教對疫苗倫理的思考。檢疫論理基礎在於天主教四個社會訓導 : 尊重人性的尊嚴,每一個人都由上帝創造有獨特價值;任何行動為要達到個人及團體得益;而且人類應互相合作分享資源;上層社會輔助低層人士。
疫症造成心理空洞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甘啟文,從微觀生物學家的觀點考慮新冠疫苗的倫理,他指疫苗功效是減少傳染、患病、醫療負荷、進入深切治療人數,以致死亡人數及傳播速度產生果效;認為高危群體需接受疫苗,包括老人院居民、醫護人員,而潛在傳播者來自高風險地區旅行者,有飛行員、家庭傭工、青少年群體。
目前從疫苗第三期試驗獲得數據顯示,70%至90%產生保護效力,但視乎不同群組出現不同功效。疫苗是否可靠,則留意疫苗的保護期限,新冠病毒在遺傳基因上相對穩定,意味著市民可能不需要經常更改接種菌株。
甘啟文也關心新冠肺炎對人心理影響,例如失去親戚朋友,成年人在家工作、學生線上學習,長期處於社交距離狀態,擔心年青人成長階段造成一個巨大的空洞。
是次研討會為「疫境重生?疫苗的挑戰及反思」,由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理資源中心、香港天主教教區生命倫理小組、明報合辦;鄔維揚醫生、甘啟文教授主講,於1月23日網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