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教會面對紛亂與極端的時代,教會撤退還是以福音為中心更新城市?馬來西亞神學院(STM KL Centre)5月16日舉辦說書會,該院傳道邱君爾借鑑英美正義運動的成功根源,來自教會大復興,信徒生命徹底的改變,方能影響社會。
說書會以《21世紀教會成長學》 (Center church: doing balanced, Gospel-centered ministry in your city)一書為藍本,作者為紐約大型教會救贖主長老教會(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創辦人提摩太.凱勒 (Timothy Keller),在書中提出「福音」、「城市」、「運動」三大支柱,回應困擾著信徒的問題,全身抽離世俗還是讓宗教世俗化、抗拒社會文化還是被文化同化等。
福音核心:教會大復興、信徒生命改變影響社會
馬來西亞神學院中文延伸教育副主任邱君爾從書中疏理出三要點回應以上問題,首先是福音有多樣面貌,教會的傳道人面對一種危險,試圖將福音變成一套深奧的教義,透過門訓、聖禮、心靈醫治、社會公義來建構門徒靈命,忽略了福音的主線就是教會大復興。
Like Us on Facebook
過去二十年英美兩地成功發起社會正義運動改革社會,甚至19世紀美國廢除奴隸制,根源來自教會大復興,聖潔運動影響信徒個人及公眾生活,以致改變行為在生活各層面,經濟、社會、政治、知識等產生變化。
福音處境化 同時堅守聖經權威和本質
缺乏福音更新,教會人數雖然可能上升活力卻不會增加,即使人數增長對當地社會發揮不了影響,因為參加教會的人未有將信仰帶進自己的生活場所。
福音需要處境化,但並非一般人所想「說他們想聽的話」,而是針對一些人性的問題給人聖經的答案,縱使他們不想聽,也堅守聖經的權威和本質,例如韓國人和美國人對人權的看法也有出入,用聖經經文為切入點,讓人看到本身也有文化的盲點,然後彼此互動。
教會打造各類模式轉化城市
邱君爾又指,在城市轉化上福音更新起了重要的角色,信徒與教會在城市有異象就不致沉睡,例如尊重城市的文化、對文化差異有一種敏銳感知力、追求人倫關係和睦卻秉持社會正義。
在美國20世紀初期基要派在自由派、世俗化的社會仍然影響城市,自設龐大媒體透過大學、期刊、廣播,傳遞基督教教義,讓社會大眾至少保持基督教的價值觀維繫家庭。
教會在多元文化打造出不同類型的模式來應對,例如「退縮模式」從文化抽離只關懷教會社群;「對抗模式」拒絕被政治和權力玷污;「包容模式」尋找機遇服事社會;「二元模式」基督徒在地上有聖、俗兩個不同的身份。不管採用哪種模式,教會都應該盡力分辨及融合其他模式的洞見。
邱君爾提醒,作為使命教會,在城市有六項標誌:教會必須挑戰社會的偶像;帶有技巧將福音處境人化,用大眾聽得懂的語言傳遞;裝備信徒在生活每個層面完成使命;成為一個抗行文化的團體為大眾謀求共同福祉;而且必須處境化回應未信者、慕道者的需要;最後是教會必須實踐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