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大流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下降,甚至出現自殘怎麼辦?輔導學者形容情緒暴漲如缺氧,父母建立支援網絡未雨綢繆。
疫下創建新家庭模式
哥頓康威爾神學院輔導系副教授帕姆戴維斯(Dr. Pam Davis)在西雅圖神學與心理學學院阿倫德中心接受訪問時發表意見,在疫情下家人被困一室青少年容易出現精神散漫,從而跟父母期待有落差,雙方出現憤怒、藐視的情緒。
在疫症大流行期間,可創造一種新的家庭模式,例如每星期與孩子踢足球、燒烤,形式可以很簡單,逐漸在約定俗成下創建一個新的家庭關係。
情緒暴漲如缺氧 緊急情況報警求助
另一方面,留意子女情緒問題,出現自殘甚至自殺的風險,父母宜提高敏銳度,聆聽孩子的說話或寫下的字句,從而觀察他們的情緒和精神狀況,當發現孩子在筆記簿寫出極度負面的說話,甚至在家庭裡尖叫,就是一個明顯的指標代表尋求幫助。如果情況緊急必須報警處理,當孩子處於生命危險候,或者離家出走,在這些極端的情況必需報警求助。
Like Us on Facebook
孩子需要穩定性和安全感,如果父母無法提供這保護,好像一個患上新冠肺炎的病人急需戴上氧氣罩,父母即時安慰猶如給孩子戴上氧氣罩,有些父母以為孩子誇大其詞,未有認真處理問題,危機就出現,所以孩子每一個傳達出來的信息都很重要,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達內心的世界。
幼童未必懂得用說話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跟他們從遊戲中了解,例如跟他們玩砌積木、拼圖遊戲,留意他們砌出怎麼樣的圖畫,然後一起分享逐漸了解他們的感受。
建立支援網絡:牧者、社工、家長群組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定下防疫新目標,7月4日之前七成美國成年人至少接種一劑新冠肺炎疫苗,青少年接種年齡也下降至12歲。
戴維斯提到,隨著接種疫苗人數增加,社交活動及學校開放,孩子們重返學校後餘留下來的問題也逐步浮現,例如在疫症期間孩子需要網課,每天可能有7、8小時上網,回到實體學校,父母控制子女上網時間可能成為另一種爭執。
還有孩子長期在家,一旦返到學校重新適應學習,需要更多的專注力,間接引起壓力和情緒,希望父母多些想像力和創造力,親近孩子代替一味指責。
戴維斯認為,尋求外援是其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建議尋找相熟的治療師、家庭醫生或往社署尋求社工協助;也可以建立支援網絡,當中有牧者、家長的群組,既可以分擔解憂也可以交流信息提供資源。
隨著許多人接種疫苗,可以考慮逐步開放家庭跟朋友約會,兩三個家庭後此支援。最後,她相信上帝的恩賜常與我們同在,在上帝的愛裡悲傷化作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