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病患者增多,長期照顧者身心俱疲,雙方情緒暴漲怎樣收場?公共衛生醫學專科江永明醫生出席信義宗神學院舉辦講座時,建議:「靜一靜、想一想,留給大家空間」。
長期病者:心理、精神狀態不穩
公共衛生醫學專科江永明醫生指出,長期病患者面對的衝擊關乎本身性格,如果精力充沛,發病後基本生理自料不到會感到失落,自尊受打擊、愧疚連累家人負擔,但又想人關心,於是產生矛盾。江醫生分享個人經歷,太太多年前患肺癌,大家溝通協調照顧方法與時間,因為全時間面對病人也會令對方造成壓力。
江醫生又分享,一位長者怎樣靠著信仰跨越困難。那人患了腦退化,生理機能走下坡,明白人總有生死,對上帝有信心,反而豁出空間為別人和教會祈禱,發現祈禱出來的能力不但讓他看透病情,情緒也轉移到怎樣照顧自己,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病人與照顧者情緒高漲:「靜一靜互留空間」
Like Us on Facebook
當兩者產生情緒高漲怎樣處理?江醫生表示,當事人未必察覺到自己情緒,大家承受壓力難免有情緒波動,不需要內疚自責,思考怎樣控制情緒,高漲火爆的時候「靜一靜、想一想,留給大家空間」。
作為照顧者相當勞累,付出了很多時間心力之後,事情未必如自己所美好,也忽略自己的需要,情緒有低落甚至衝擊信仰,質疑上帝為何會這樣……。
照顧者也需留意,外界很多的意見令人無所適從,這會造成一種壓力,跟病者商討選擇一個值得信任的人,接受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便是了。
照顧者生理出毛病:壓力警號
照顧者需要留意身心靈三方面,不時睇察自己的情況,譬如身體給自己一些信號,如果出現濕疹或皮膚敏感、氣管敏感、哮喘、胃部不適、腹瀉,就是身體出現毛病需立即求醫。病徵是表面,背後釋放正在承受很大壓力的訊號,同時需要告訴醫生對症下藥。
切記照顧者並非專家,不能單打獨鬥,考慮找其他人幫忙例如醫護人員,心靈方面找社工、輔導或牧者。
照顧者變病人 求助社區支援
當照顧者變成病者的時候,另一位照顧者就是介入的時候,言語表達需要調教,看有甚麼實際需要幫助,例如暫時照顧家中老人,讓照顧者騰空幾小時出去散步,整理頭髮都是好的。
江醫生建議,同行的人讓照顧者明白,所謂長期病患是沒可能短期內康復,所以有心理準備事情不會很快逆轉,病者和照顧者也要有實際的預期,最好的方法找一些社工、輔導員傾談,盡量利用社區資源如參加社區中心、非牟利機構、病人組織等,互相支援。
信義宗神學院同行者心靈成長中心舉辦講座「長病!難顧?如何與長期病患者及其家人同行」,由公共衛生醫學專科江永明醫生、臨床心理學及輔導副教授林雪文博士提供照顧自己、照顧他人的建議;節目於5月22日在創世電視首播,可於YouTube平台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