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大換血香港新定位 梁永泰籲留守港人重建城牆

2021 八月 24日, 星期二 8:05

精英大換血香港新定位。(圖:基督日報)
精英大換血香港新定位。(圖:基督日報)

今天香港進行大換血,傳統精英移出內地精英輸入,未來「香港人」是甚麼?恩光書院8月21日舉辦網上研討會,梁永泰院長認為精英需備公義多元視野;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分析,香港成為國內植入社會制度的示範單位;港大教授方偉晶從社會學分析,盼望精英互動轉變社會;前記協總幹事麥燕庭預計外移人數將持續一兩年。

香港過渡六範疇:中港關係、科技、教會、文化……

該次研討會主題為「原地過渡人:香港傳統精英大換血?」恩光書院院長,前突破總幹事梁永泰指出,香港傳統精英來自戰後嬰兒潮,建立了事業與家庭,擔心在生長地能否容納多元聲,將資產轉移或移民。香港正出現大換血,而在大換血的過渡期包含6個範疇:國際關係、中港關係、科技、教會、文化、高等教育。

「國際過渡」:中國與美國及西方關係矛盾,香港成為磨心,香港人重思國民身分還是國際公民;「中港過渡」:有人擔心兩制變一制、香港精英變中國精英、國安法是否定海神針令香港人安心等;「科技過渡」:是指傳統的互聯網轉移到智能機械(AI),究竟科技帶來什麼影響;「教會過渡」:在疫情從實體至網上,出現媒體領袖,擔憂人際關係疏離分裂教會,怎樣用天國價值建立社會;「文化過渡」:由單元經濟主導到多元以達文化兼容;「高等教育的過渡」:從知識至技巧到職業技能,從自主至敢言到建制。

Like Us on Facebook

輸入國內精英掌管政治經濟

香港傳統精英換血導火線在2019年的社會運動,萬華媒體創意企劃總監、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表示,觸發點自2014年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國兩制白皮書》,但仍未有詳細路線圖及是否愛國者治港,直到2019年港府推出《逃犯條例修例》觸發社會大規模反送中運動,以致中央落實治港政策, 重新塑造香港既有現代物質繁華、沒有西方社會噪音混亂,讓秩序井然的香港成為示範單位,游說西方國家靠攏中國,接受學習中國的社會制度。

港人在信心危機下掀起移民潮、新舊精英交替現象,劉進圖概括描述新一代香港管治精英的特點,香港移出的人口部分是醫護、教師、資訊科技專業人才,政府醞釀開放專業門戶輸入境外人才,其中以內地人才數量最大,香港將出現明顯的人口組成變化,新香港人將逐漸取代舊香港人,成為政治、經濟、專業界的統治精英。中國亦將會輸入先進經驗,例如智能貨幣、電子物流、大數據管理等。

社會學家的「精英」定義:權力分配資源

對於「精英」的定義,社會學者有不同的詮釋,香港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方偉晶以「變局下的精英處境」為題,分析不同學派以助了解今天香港情況。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認為,精英是不斷改變社會對社會有好處,在權力與資源處置方面,精英被賦予權利在一個位置上,擁有權力處理資源分配;德國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從階級觀念出發看精英,他們在社會關係中佔據支配位置,有分配資源的權力;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則指,社會權力上的精英或社會部門的領導人,就是控制支配權力的人。

由此,在社會關係上精英處於主導位置,所以有權分配資源,與其學問無關,而美國60年代權力經營的分配似舊式香港。

精英互動多元選擇 推動社會轉變

方偉晶表示,宏觀角度看各行各業都有「精英」,他們在範圍內控制資源分配、權力平等的關係,健康社會精英之間互相制衡,受到不同範圍限制,精英不斷改換是好的現象。

香港精英換血帶來多向度的思考:改換是好還是不平等的驅動力?精英是怎樣挑選?不同制度對精英不同定義,新的要求代表什麼?分佈在哪些地方和層面:政治、經濟?知識型社會需要哪類精英?

以往的香港,經濟或文化精英階層進入立法會參與政治,不同領域的精英轉化成另一個範疇,但在香港新環境下部分精英會否遮蓋了其他範疇的領袖?方偉晶引用台灣及香港社會學家金耀基(Yeo-Chi King, Ambrose)《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一書指,社會精英發揮功能在乎政府模式形態,開放型精英可以在政制內部或在野工作提高專業服務,所以精英發揮能力不在於本身,在於政府容忍度。

香港開埠以來,精英都在夾縫底下生存,既為自己也為政府服務,因此「精英換血」的關注點是精英不單止在特定組織,社會轉變牽一髮動全身,盼望精英互相聯繫帶動組織轉變,他們怎樣處理身處不同時代的改變,也有很多選擇。

香港移出人口年間增3.16倍

前「香港記者協會」總幹事、法國國際廣播電台駐港特派員麥燕庭,對於原地留港的人不敢樂觀,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過渡期,她並分析香港人口下降的數據。

麥燕庭指,1986年至2021年從35年官方紀錄中,只有5年出現移離香港多於移入來的「淨移出」情況,人數由3,100人至25,800人不等,「八九六四事件」後,1990年淨移出人口是23,700人,仍低於2020年的39,800人。

反送中社運後,2019至2020年人口外移2.09萬;2020至2021年大幅上升至8.92萬,增幅3.16倍,麥燕庭預計外移人數將持續一兩年。

精英共通點:多元合一 、公義憐憫、愛鄰舍仇敵

在回應部分,梁永泰提出三模式給留港者「生存」智慧:離開與紀念、回歸與重建、留下與連結。

模式一「離開與紀念」,但以理時代猶大國被巴比倫攻陷,君王祭司先知的傳統精英被貶,但以理以兩國籍、兩身份(巴比倫和猶大)狹蓬生存,明知被掉獅子坑也遵行耶和華的吩咐。

20世紀猶太裔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反對法西斯主義,怕被判叛國罪,其後離開德國,在異地繼續持守信念。

模式二「回歸與重建」,尼希米時代巴比倫淪陷、波斯國興起,耶路撒冷淪陷七十年後,容許以色列人回國興建聖殿,尼希米重建城牆,當時大換血他是在波斯國的殖民,回國重建城牆和猶大文化。

梁永泰以清朝幼童為例,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學生容閎時代開始,清廷每年派33名幼童往美國讀中學,在哥倫比亞、耶魯大學認識西方文化、科技。此外,當清朝沒落,嚴復大量翻譯外國書籍,包括天演論;詹天佑建鐡路橋樑,後來許多其他外國回國知識分子,教大學、作校長,包容並兼,重建國土,重建社會。

模式三「留下與連結」,使徒保羅有猶大、便雅憫支派血統,作法利賽人兼備猶太和希臘文化,大馬色路上遇見耶穌生命改變,在原地傳耶穌福音。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本為東德人,圍牆倒下之前在東德受教育和工作,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成為一體,東德精英大換血,所有郡縣都以西德人為市長,只有布蘭登堡(Brandenburg)。默克爾從事教育,從政,成為傑出的國家領導人,建立強大的團結、和平合一、自由、包容並兼的德國。

梁永泰總結,三種模式的精英共通點均在「 文化上多元與合一」 、「公義憐憫饒恕」、「復和愛鄰舍和仇敵」。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