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談老師信念受壓 校長:學校文化大過社會影響

2021 十月 26日, 星期二 9:56

(圖:flickr)
(圖:flickr)

香港經歷社會撕裂和疫情,教育工作者面對怎麼樣的壓力?顯理中學吳浩然校長在明光社「 教育:信念與傳授」講座,分析老師在華人文化的組織面對跨代的人際的挑戰,未必是社會爭議,牧者宜留空間取信任,他們自會放下面具顯露真情。

教師當下的挑戰:政治、文化、經濟、科技

教師當下面對的挑戰來自:政治、文化、經濟、科技的範疇。政治上,面對東西方價值觀掙扎,承受兩極化社會的譴責和衝突,疫情下學校停課讓他們暫時退出,有緩衝的時間處理衝突的方式,透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來應對。

文化方面,教師社群面臨不同意識形態,世代交替帶在社會發生動盪事件之後,將爭拗浮現出來面對這類問題,不同年代的老師有需要進行跨代溝通。

經濟方面,收入較穩定經濟不景和疫情對老師的打擊相對減少,他們更加關心社會弱勢,貧困學生的學習。

科技方面,疫情之下進行網上教學,無論創新或保守的老師都需要面對,好處是善用新科技和媒體;弊處是教學是人與人的互動,且在網上發表信息也需考慮帶來的影響和後果,師訓方面需要關注這點。

Like Us on Facebook

華人文化對老師的影響

老師面對的挑戰也包括如何協助學生在互動情境下進行學習,吳浩然指出:「老師很大程度上不是社會對他的影響,是他所屬學校的文化帶來的影響。」

老師在文化情境適應合群,華人社會排外,山頭主義本身是正面的,以維持和諧但影響到學校之間不同層級的老師,年青新晉老師或會有較強的主觀想法,當老師都有一套牢固的價值觀,雙方放下自我的價值觀互相妥協不容易,他們會覺得妥協就是不公平,資深教師在衝突中不會站在任何一方,這種心態削弱學校在重要問題的發言。

另一種常見的華人文化是尊嚴,上級要求下級服從,前線資深老師為大局著想,間接表達消極的聲音,將自己理想放下一邊,新入職老師的熱情日久或漸被磨滅。有些教師雖然受學生歡迎但教師同事之間卻不受歡迎,他們惟有自我隔離獨自工作,抽離少溝通。

教會牧養老師遇到的挑戰

基於以上的問題,老師在教會或隱藏內心,吳浩然提出五方面的方法。他指,牧養教育工作者,關懷他們保持教育初心,老師的強烈使命與社會現狀政治環境無關係,不用懷疑是否適合做老師,箴言29章18節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

鼓勵老師著重的是人際關係,並非學科知識,在學校大部分處理的不是學科知識是人際衝突;課程管理不如了解人的心理,因人事很複雜的;過程導向代替成果導向,老師是專業講員,鼓勵他們作專業聽眾,詩篇46篇10節說 :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最後是打動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

吳浩然勸勉牧者,老師各有類型不用將他們定型,老師面對的是人與人的相處,需要留空間給他們,讓他們接觸不同類型的人放下自我的面具,並聆聽他們的感受。

明光社自9月至12月舉辦「專業.倫理.牧養講座系列」,一連六講,該次講座為第二講,於9月30日舉行,分享嘉賓:顯理中學校長吳浩然,主持: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