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網紅韓劇《魷魚遊戲》第一季自9月播出後,評論排山倒海諉讚不一,有說揭露社會腐敗、貧富懸殊現象,甚至韓國基督教極盛至衰的探究等,在此不再贅述,本文集中討論情境壓力下:離教信徒將上帝視為何物;逆境中跟上帝玩「沉默」遊戲,結果是奪命還是重生?
情境壓力扭曲人對上帝的形象
《魷魚遊戲》可說是《飢餓遊戲》韓國版,但凡殺人的競技遊戲,揭露人性醜惡都是劇中必備元素,陰暗與美善兩面體,情境壓力下美善被扭曲,連上帝都被壓至「變形」?
沒有催淚就沒有韓劇,第六集「剛布」遊戲悲情達至高潮,其中一幕殺父「智英」跟脫北女孩姜曉娓娓道出悲慘身世,父親暴力虐待、殺害母親,憤恨的她親手殺父復仇,囚牢度日人生渺茫,摧毀她一生的父親,原來是牧師,無怪乎少女多次在生死存亡的遊戲,反覆嘲諷虔誠信徒「你以為活下來是因為上帝保佑嗎?」、「只要禱告就能上天堂嗎?」
Like Us on Facebook
在韓國不少電影挑戰基督教,擺明車馬的有2010年上演的《復仇者》,篤信人性光明的牧師朱英秀,全心服侍上帝,5歲女兒不幸被綁架,八年音訊杳然,牧師無法忍受上帝沉默,憤然辭職不幹兼離教,獨自緝兇,最後將兇手殺死,父女團聚。
「普羅米修斯」強力回歸 解救人間疾苦?
離教者內心,可能混雜著憤怒與悲鳴的情緒,這股情緒直指向上帝。在情境壓力下,上帝在他們心中被貶壓成「普羅米修斯」神力受限制。
希臘神話泰坦族神明之一普羅米修斯,與雅典娜女神創造人類,卻看到人類終日受苦,冒大不韙之險叛逆宙斯從阿波羅偷取火種,人類從此展開文明之旅,卻激怒宙斯被鎖在高加索懸崖。
在看似窮途末路的人生,人免不了將上帝投射成「普羅米修斯」,強力回歸開解藥救疾苦,當行公義好憐憫的上帝沉默不語,對信仰就會出現極大的落差,所以問題是,上帝是怎樣的神?
上帝是止痛劑、消炎藥、維生素?
若以藥物治療作比喻,將上帝視為「止痛劑」,生活環境導致絞痛,以為有了上帝就「立刻」得到救拔離開困境,好像服止痛劑,卻發現逆境仍在,止不了痛楚。
若將上帝視為一服「消炎藥」,將生活痛苦引發的炎症「立刻」消除,卻發現環境不變、人的思想心態不變,炎症仍繼續擴散。
上帝既不是止痛劑又不是消炎藥,源於將祂放入錯誤的位置,定錯了位,發揮不到完全的治療功效。
上帝或可喻作「維生素」,不為止痛消炎,用作強健靈魂,杜絕潛伏的罪性病發,給自己靭力面對每天艱難的生活。上帝的道也像潤滑劑,注射在靈魂與生活之間,減低兩者的磨擦,生命沒這麼快被磨蝕,從這角度認知上帝或會帶來重新的經驗。
上帝多面體 沉默看上帝
另一方面,當人在情境壓力質疑上帝沉默的時候,或許沉默的應是人本身,站回上帝一方以祂的視角看世界,破除自我發出對上帝固定的印象。上帝是多面體的,每一次的經歷讓人認識祂多一個面向、深一個層次,發現以前未曾察看的祂。
馬可福音8章27至38節,彼得阻止耶穌上苦路釘十架,耶穌斥責彼得:「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體貼」原意是「專注於」、「老是想著」、「不斷考慮」(《新約希臘文詞典》),耶穌意指彼得總是以個人出發點看神的工作,勸喻他重新跟隨主,昔日彼得情急下以個人意志先行、對上帝計劃缺乏認知,或可作為今天信徒痛定思過的借鑑。
上帝的沉默未必是壞事,基督徒哲學家祈克果名言: 「人惟有在孤獨中 ,才能夠認清楚自己。」
惟盼人在情境壓力中,仍懷抱四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的信念:「將你的過去放在神的憐憫下;將你的現在放在神的慈愛中;將你的未來放在神的供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