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馬偕赴台150周年 「藝廊」「搖滾歌」「月曆」回望貢獻

2022 二月 18日, 星期五 10:03

傳教士馬偕肖像及紀念月曆。(圖:網絡圖片)
傳教士馬偕肖像及紀念月曆。(圖:網絡圖片)

傳教士馬偕赴台宣教150周年,紀念活動紛紛展開,淡水捷運站打造藝廊、加拿大馬偕委員會製作月曆、牧者創作搖滾歌、 基督教研究智庫開課閱讀馬偕自傳等。

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日-1901年6月2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為加拿大長老會差派的第一位海外宣教士,1872年3月9日28歲的馬偕抵達淡水展開宣教工作及行醫,建立教會、醫院、學校,對社會貢獻重大影響深遠,1901年因喉癌在淡水去世,其座右銘為「攏是為基督」,一生「寧願燒盡,不願朽壞」。

為紀念在台第一位傳教士,教會、學校、醫院、神學院、地方政府著手籌劃一系列活動。

淡水捷運站的金色水岸第3出口打造成一條藝術廊, 以「馬偕上陸淡水150週年」為題,用編年史的方式述說馬偕佳美腳蹤,其宣教、醫療、教育走過的恩典路重現遊人眼前。

講得一口標準流利台語的馬偕早期傳教工作在淡水展開,他租用當地房子開始作佈道,1872年4月10日開設第一所教會淡水教會。

Like Us on Facebook

1880年馬偕在滬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創建台第一所西醫醫院滬尾偕醫館(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除了可以醫治民眾,也有助於傳教。

教育方面,馬偕深明華人社會重男輕女的統傳,因此致力讓女孩接受教育,1882年7月26日創建牛津學堂(今為真理大學),兩年後在該校東側建立淡水女學堂,第一屆即招收34名學生,學費全免及補助交通費、提供吃住與衣著,深受宜蘭原住民族噶瑪蘭族歡迎。

另外,加拿大馬偕委員會特別發行馬偕紀念月曆,中英對照、歷史和現代照片、馬偕介紹及佚事,還有加台兩地節期、節日對照。

教牧界則創作歌曲《馬偕DNA》,用年輕、搖滾、饒舌、熱血的方式打破眾人對馬偕的百年刻板印象,興起下一代將馬偕DNA繼續傳承的精神。歌中讚揚馬偕「面對挑戰不退縮\直球對決不閃躲\艱辛困難纏上身\逆勢翻轉繼續追夢\討厭動口不動手\先做再說才是我\屢敗屢戰越堅強\放棄是什麼我不懂\吃苦當作吃補」等;(《馬偕DNA》詞:林鴻信、吳芳儀,曲:吳芳儀,演唱:吳芳儀,Rap:王誌誼)。

基督教研究智庫亦開課,以馬偕自傳《From Far Formosa》(中譯:福爾摩沙紀事)為主要閱讀材料,引導學員進入馬偕的宣教視域、感受、思想與異象。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教授林鴻信在視頻介紹指,這門課從《福爾摩沙紀事》出發,帶領學員參照馬偕日記、宣教報告以及其他資料,藉由回到歷史現場,期盼更加深入了解馬偕,看見馬偕的異象,繼續把馬偕的故事接著講下去。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