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劇轉變的社會,未來無法預測還是有跡可尋?恩光書院2月12日舉行研討會「未來趨勢與自我創造」,該院教務長、副教授馮韻兒指出,人在不確定的未來產生害怕,尋找身分、認識歷史、具備全球化視野以配合大時代來臨;梁永泰院長則從聖經與歷史人物道出大時代中人遇見神,生命就得以重新創造。
馮韻兒:閱讀時代認識當下角色
馮韻兒在研討會開首提出一問,為甚麼要談未來趨勢?她解釋,人面對從未有或多個同時發生的轉變會有害怕、身分認同引起的焦慮,因此閱讀時代認識人在當下的角色至為重要,並指出今天社會正面對科技將人定型、中西方矛盾、生態危機的問題。
科技將人定型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興起意味著將人的決定外判,牽涉各範疇如銀行借貸、法官判刑、公司聘請都借用大數據分析,弊處是機器學習很難做到公平和透明,並非保持中立而是建立在隱藏的假設和價值觀之上。
Like Us on Facebook
其背後帶出數據主義(Dataism)的問題,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Homo Deus)提到數據主義改變人的價值觀,「人類科技一直都在追求生物的解構,其終點就是極致的數據化,導致人文的消失,用機械解釋、操縱所有事物。」
此外,掀起社會熱話的元宇宙(Metaverse)早於1981年美國數學家弗諾·文奇(Vernor Vinge)在《真名實姓》(True Names)已提出這觀念,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通過腦接機口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
元宇宙具三大屬性:時空拓展、經濟增值、人機融生,由於目前監管元宇宙發展的體系未成型,導致存在身分認同危機、人格解體等風險。
中西方模式轉移
金融時報首席外事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2017年提出東方化的概念(Easternization),亞太地區正在塑造全球政治,他用東方化解釋世界政治事務,例如中東陷入無政府狀態、西方民粹主義崛起都與東方化有關。
在新世界秩序,傳統國際合作機構過時,群雄崛起出現多邊主義帶來不穩定的地緣政治、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兩極化等現象。
馮韻兒指,處身於合一與多元的世界,尋找自己的身分和歷史,既是世界公民也札根於本地,才有全球化的視野,以全球化的公民身分配合大時代。
生態危機的時代
據世界經濟論壇《2022全球風險報告》,未來十年全球嚴重風險計有四方面:氣候危機、社會鴻溝、網絡風險、不平衡的全球復甦。氣候危機佔首位,生態危機的時代出現多方的問題,如糧食安全、城市污染造成社會不穩定,加劇不平等。
馮韻兒總結,生態危機長期未能解決,背後反映文化和價值的趨勢,牽涉道德問題,例如糧食短缺,人以為用科技可以解決但解決不到;超級資本主義,人既是消費者又有公民身分造成張力、人自視為宇宙的中心點等。
梁永泰:聖經人物在幽暗處自我創造
梁永泰從聖經、歷史人物看自我創造。他指,自我創造是進到自己或民族最幽暗之處,領受上天而來的召命,改變社會的困境,走出一個長遠超越個人生命的歷程。
聖經人物有摩西、約瑟、但以理、保羅。摩西在曠野被神呼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走向未來;約瑟被賣坐監未氣餒,適逢各地大饑荒為法老解夢;但以理年少時被放逐擄去巴比倫,為帝王解夢預視跨世紀的未來;保羅在大馬色遇見主蒙召,猶太人卻拒絕福音,將福音轉向外邦人參與上帝未來的福音計劃。
這些人都致力改變社會的困境,連結世界其他人的智慧,充滿對未來的希望,找一個長遠超越個人生命的歷程。
東西方歷史人物 挫折毋忘家國情
歷史人物,東方有孫中山,看見國家危機社會幽暗,洋洋灑灑六千言公車上書李鴻章:「人盡其才、物盡其利、地盡其用、貨暢其流」規劃出中國未來的藍圖,雖被李鴻章忽視,卻看見西方人對身體尊重、基督信仰人人平等、博愛、民主自由的可貴,於是投入建設國家。
西方有諾貝爾製造商業用途的炸藥,被社會批評帶領更多人死亡而有所悟,成立諾貝爾基金獎勵對科學有成就的人,其後更加有和平獎等,他看見自己的幽暗和世界需要而轉變,人的價值和世界是互動的。
文化方面,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才華滿溢被宦官迫害貶至黃州,寫出流傳頌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道出歷史時代亂世帶出個人、國家長遠發展的感情。
人權領袖曼德拉從訓練未來猶長領袖的父親學習僕人帶領模式,就是能帶領人也尊重人民的意願,他在獄中反思擁抱和平愛護人,將南非帶進多元合一的社會成為南非第一任民選總統,悟出自由是一個長走廊。
英國王妃戴安娜縱使皇宮、婚姻生活不如意,仍然服務社會往紐約哈林區擁抱愛滋兒童、柬埔寨擁抱被地雷炸傷的平民、往非洲擁抱赤貧的孩子,她在生命處於幽暗的地方看見自己的價值和自我創造。
自我創造八向度:
梁永泰繼而提出從八向度創造自我:「人的尊嚴」,反思人是主角還是配角、是否人生命的尊貴而非可以放在實驗室上、人未成形的時候的細胞有否擁有生命權、誰為將來世代發聲,這一代能否決定何為真善美, 例子 : 戴安娜王妃
「文化智慧」,在神所創造的世界中有多元文化、多元語言,人學習包容並兼,具備全球素養便能夠從其他人的觀點看事物,例子:曼德拉。
「不肯定領袖」,領袖常遇到突如其來的危機,例如孫中山和蘇軾雖在不肯定的大時局,卻相信不論成功與否只要參與。
「長遠的視野」,從歷史至現在到將來,懷有看見長遠視野的藝術,看得遠、看得高、看得深,例子:但以理。
「重視結構性思維」指看事情背後的假設和價值觀;自我創造還包含「使命感」、「良知的醒覺」、「人的神聖」。
問答環節:教育為抽出美善本質 抗衡機械化價值觀
在問答環節,被問到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擔當怎樣的角色?梁永泰鼓勵家長不怕讓孩子面對苦難,工作為意義非只為金錢,幫助孩子發揮潛質;教育(Culture)是將人的潛質、美善本質抽出來,給予最好的裝備。
馮韻兒回應指,教育制度視下一代為大數據,需抗衡機械邏輯的價值觀,將焦點放在人本。
該次研討會於2月12日以網上形式進行,主題為「未來趨勢與自我創造」,探討急劇轉變的社會怎樣從信仰角度閱讀時代。
此外,恩光書院於3月將舉行兩場聚會,分別為「創造未來:基督徒的時代見證」,日期:3月3日,時間:上午10:00至11:30,講員:梁永泰博士(恩光書院院長、美國維真大學傳理學博士),翁傳鏗牧師主持,對象為牧者、教會領袖,探討面對科技壟斷、政治兩極化的年代,基督徒怎樣創造未來?
另一場聚會主題為「創造未來:教育作為社會第一線?」,日期:3月11日,時間:下午3:00至4:00,講員:梁永泰博士(恩光書院院長、美國維真大學傳理學博士),梁錦波校長主持,對象為校長和教育者,討論處身於虛擬世界(元宇宙)與真實世界的互動中,基督教教育怎樣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