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聯會講座談離散:「Goodbye」代表新開始

2022 四月 25日, 星期一 16:01

(圖: freepik)
(圖: freepik)

港人近年面對親朋移民、疫病感染離世,如何向摯親告別?心理輔導治療師黃葉仲萍博士提到輔導離世者親人時,鼓勵他們接受傷痛、找到悲傷的意義、取代悲傷的事情,並指古人用七年時間釋放哀傷情緒。

黃葉仲萍在華人基督教聯會舉辦的講座指出,親人移民離別後聯繫相對困難,有人會產生失落感,但她從另一角度看可以是積極的,跟親人說「Goodbye」,有「bye」但有「Good」,每一次離開代表新的開始,是新的嘗試,離別的意義也由自己設立,可以是正向的。

至於面對新冠疫情離世者的親人,一般經歷5個階段:否認事實;對親人離世的改變感到憤怒;繼而擔憂日後的日子;與神爭論;對未來徬徨出現抑鬱情緒;最後接納現實,脫離依附逝去者的情緒,停止掙扎。

黃葉仲萍以五步驟輔導哀傷的人:1. 幫助哀傷者接受傷痛;2. 幫助哀傷者感受體認痛苦;3. 在哀傷失落中如何自處;4. 找到悲傷的意義;5. 取代悲傷的事情。

她指出,哀傷者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震驚與逃避,生理上的反應有心跳加劇、肌肉緊張、失眠;認知反應上無法接受死訊、思想遲緩;社交上失控、無法履行生活責任,這階段可以持續數個月,視乎生者與逝者的關係有多親密。

Like Us on Facebook

第二階段:面對與瓦解,心理上去失去活力、疲倦、頭暈、胃痛;認知上不斷追憶與逝去者有關的往事、出現自殺念頭;感受上混亂容易哭、失落空虛、憤怒、孤單、憂慮;社交行為受障礙、退縮、尋找逝去者蹤影,或與逝去者對話,可持續數月至兩年不等。

第三階:段接納與重整,生理反應上,睡眠飲食回復正常、注意力由內在傷痛逐漸轉向外面世界、為逝去者悟出一些積極的意義、逐漸回復社交圈子,復原時間因人而異,由數月至數年,或者重複返回任何一個階段。

黃葉仲萍表示,哀傷者無需強迫自己短時間內回復正常,以前古人用七年時間處理哀傷及作休息,期間不工作以便有足夠時間去釋放哀傷的情緒。

是次講座由華人基督教聯會傳道部婦女組於4月23日舉辦,主題為「如何面對告別 Say Goodbye」,黃葉仲萍博士(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院署理系主任)主講。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