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被踐踏釀同性傾向 輔導處理哀傷

2022 五月 6日, 星期五 13:28

(圖:freeimages)
(圖:freeimages)

中國神學研究院萬崇仁教牧學講座舉辦輔導與牧養的反思,共兩場;輔導科副教授林添德主講「基督徒同性戀與靈性的困擾與出路」,幫助掙扎者調節焦慮、男性的評價;輔導科訪問教授萬楊婉貞分享「牧者在關顧牧養時的界線」,籲輔導異性時提高危機意識。

心理動力輔導模式 幫助掙扎者處理哀傷

林添德分享輔導三位男士對同性傾向掙扎的經驗,從心性發展兒童成長角度理解同性傾向,他們都是自願求助、基督教背景,在團契難以分享,自覺性傾向與基督教教導有衝擊,掙扎者察覺自小缺乏男性氣概,對自己存在感到高焦慮,覺得自己異常。

從心性發展兒童成長期探究,掙扎者與家人關係惡劣,自我肯定的價值被踐踏,恐懼跟父母建立關係,恐懼感擴散到抗拒與同性認同,用抽離的方式自我防衛,難以在學童期進一步建立性別角色。

林添德以心理動力輔導模式幫助掙扎者,這是一套哀傷輔導,目的幫助掙扎者調節焦慮、被否定、拒絕、攻擊,強烈羞恥感被遺棄,以致陷入情緒困擾。

Like Us on Facebook

該心理輔導模式兩大目標:協助求助者察覺常用於同性對象的完美化或威脅性投射作用,以及透過輔導關係整合對男性的兩極評價。

輔導員與掙扎者建立安全關係,然後從心理發展及家庭關係角度,讓掙扎者重新理解導致同性吸引成因,原來是為了滿足成長未及的需要,藉此培養自我接納,循健康關係得到尊重和關懷。

另外,幫助掙扎者辨別對父親形象或心儀對象的投射,逐漸看清現實中別人和自己,當輔導員與掙扎者建立安全關係後,輔導員成為掙扎者的投射對象,讓他安全地處理過去的傷痛人際經歷。

輔導立界線 保護三方:牧者、求助者、教會群體

另一場講座主題為「牧者在關顧牧養時的界線」,在答問環節裡,突破輔導中心心理輔導員余嘉敏分享實戰心得,她未必即時回應求助者的問題,縱使對方怪責,先多聆聽了解情況,當牧者接觸到求助者內心深處的黑暗面,宜轉介個案。

中神輔導科訪問教授萬楊婉貞回應,輔導員即時回應求助者可能讓對方得到舒緩,但不回應是留下空間,給對方慢慢成長,每次都回應扼殺了對方自我成長的能力。

在輔導過程、夫婦關係、牧者與會眾,大家劃界線,目的是保護自己和對方,令到大家向著神的方向,夫婦個性強弱可以塑造的,了解當中的動機,可能對方不想參與而顯露硬朗的一面。

談到牧養異性遇到的限制,萬楊婉貞認為男女牧者都要有危機意識、問責交代,約了異性會友傾談,先向教會交代,以便問責的需要,避免自己以為沒事的缺乏了危機意識,目的都是保護自己、對方和教會群體。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