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期第四主日(3月19日)為英國母親節,追本溯源乃「母會主日」,中世紀外地打工學徒回鄉探親、往所屬教堂(母會)參加崇拜之日。
Welcome Churches的UKHK網頁資料稱,英國和香港的母親節日期不同,今年英國母親節在3月19日(主日),該日也是基督教大齋期(四旬期)第四個主日,基督教傳統稱為「喜樂主日」(Laetare Sunday),而母親中的「母親」是指「母會」(mother church),即基督徒受洗的教區教堂。
據悉,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經有習俗在喜樂主日回到母會參加崇拜,後來逐漸演變為遠在外地打工的學徒或家傭的假期,在當天他們可以回到出生地探望家人,並到他們所在的教堂做禮拜。
那麼,「母會主日」如何演變成「母親節」呢?始創者是美國人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由於她的母親多次表達想設立這節日,母親去世後賈維斯於1908年在西弗吉尼亞州舉行第一次公開的母親節崇拜,以紀念1905年去世的母親及感謝世上所有的母親,經過賈維斯多年的努力和宣傳,母親節終於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節日。
Like Us on Facebook
至於母親節怎樣從美國傳到英國,這歸功於彭斯威克·史密斯(Constance Penswick Smith),他在1920年代提出復興傳統,在英國發起一場復興母親節的運動,鼓勵基督徒在母親節慶祝母親擁有多樣的身分,例如教會(母會)、家庭中的母親、耶穌基督的母親、大自然的母親。 這一舉措受到英國教會的歡迎,母親節迅速從英國本土傳播到英聯邦國家。
時至今日,英國許多教堂仍在母會主日舉行特別慶祝活動賀母性。 然而,隨著世俗的母親節在全球流行,在英國逐漸取代了母會主日。
今天,英國慶祝母親節的方式與香港非常相似,孩子製作小手工送給媽媽,例如卡片、小禮物、鮮花,或者幫忙做家務、煮飯等,無論英國或香港都按著既定的日子來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