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重慶大廈導賞:滯港難民等候逾十年政策引爭議

2023 三月 24日, 星期五 0:23

(示意圖:unsplash@Catgirlmutant)
香港灣仔。(示意圖:unsplash@Catgirlmutant)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2月舉辦重慶大廈導賞團,了解滯港難民離鄉別井的故事,揭開萬人在港尋求外國庇護滯留超過十年、孩子無國籍等現況;機構和教會組織發揮作用,為這些群體提供協助如開設語言班,電腦班和煮食班等。

參加者之一署名集思在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義筆容辭」專欄撰文分享滯留在港難民現況,該次導賞團就尖沙咀重慶大廈等地進行了導賞,並到訪了基督教勵行會的難民中心。在中心同工介紹工作時,他們提到在港等候難民資格審批的尋求庇護者及其家庭所面對的壓力。除了複雜的程序外,這些人還必須應對孩子的質疑和因擾。

香港目前有萬多人在港尋求外國庇護,其中,約有900多名兒童,即使入境處在2014年已加快處理和審批流程,但在港等候的時間往往超過十年。即使獲得認證,他們亦需要在香港等待被送往其他收容難民的國家,而這些國家預留給滯港難民的配額通常非常少。

Like Us on Facebook

由於父母沒有工作權,甚至連進行義工工作都有機會被判監禁,他們的孩子在港出生後出世紙上都是「無國籍」,身份「未確認」。即使經過入學審批後,孩子們仍然會感到自卑和迷茫。他們的環境和同學不同,不能自由進出香港邊境,沒有機會參加課外活動或興趣學習班,這些差異和限制往往會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和不安。

即使如此,社會上仍有不少志願機構和教會組織願意為滯港難民提供協助,例如開設語言班,電腦班和煮食班等。除了提供食物和衣物之外,人們還可以向難民提供支持,建立關係,分享經歷,一起祈禱和交流,讓他們感受天主的愛和尊重。即使這些都無法解決基本問題,這種支持和關心對於滯港難民的生活和心靈狀態有著重要的影響。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