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渭文牧師:看見真相的代價

2024 一月 31日, 星期三 16:03

耶穌醫治瞎子。(圖:網絡圖片)
耶穌醫治瞎子。(圖:網絡圖片)

【編者註】伍渭文牧師從自身的眼疾與讀者反思,聖經中一位生來瞎眼的人堅持真相,被驅逐,因為他堅信被醫治是來自神的作為。這位瞎子並未因得見光明而興奮,反而沉思嚴肅,因為他看見更重要的屬靈世界:救主彌賽亞降臨的記號。

看見真相的代價,首要是小心保護眼睛。眼睛出現異常的圖像或飛蚊時,立刻看眼科醫生。視網膜有撕裂的現象時,立時進醫院動手術,駕車往醫院途中要慢駛,不能太快。等候手術的晚上要全身躺直,鼻尖向上。手術後一星期內要俯著睡,坐著時不可讓鼻孔向上,此期間不能乘搭飛機、攀登高山,否則眼睛會因眼壓變大弄至目盲。我半年前右眼進行了視網膜手術,幾天後我把紗布拿開時,發現一片漆黑,感到害怕(traumatic),經過一個多星期,黑暗漸漸轉成光明,心情愈來愈輕鬆和感恩。這段時間,我常常想起約翰福音第九章那位生下來就失明的瞎子。

一位生來瞎眼討飯的人,給耶穌醫好後,受到當時的宗教領袖所盤問,最後他堅持自己看到的真理,被趕出所屬的社群會堂。他被驅逐,只因他堅持看到的真相:以前我是瞎眼的,現在被祂醫好了,可以看見東西了,而「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這人若不是從神來的,甚麼也不能做。」(約九32-33)這人該從上帝而來。

Like Us on Facebook

1.他看到一個屬靈的世界(1-12節)

我們要注意,聖經沒有描述這瞎子得到光明後,被這彩色繽紛的世界吸引而興奮,也沒有因為自己獲得光明而欣喜若狂,忙著告訴人:「我眼睛開了!我眼睛開了!」我們曾談到那位中午在雅各井旁打水的撒馬利亞女人,當她發現耶穌是彌賽亞時,她立刻放下水罐子,急不及待跑進城中奔走相告:「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約四29)

但這瞎子不同,8-9節說鄰舍和認識他的人彼此對問:「這不是那從前坐著討飯的人嗎?有人說:是他。又有人說:不是,卻是像他。他自己說:是我。」在他們再三追問下:你的眼睛是怎麼開的呢?他才如實把過程說出來。當他們追問:那人在哪裡?他也是簡單的說:我不知道。

整本舊約聖經真的從沒有記載瞎眼被醫治,醫治瞎眼得見光明是上帝親自的工作,是彌賽亞降臨的記號。上帝在西乃山對摩西顯現,叫他帶領百姓離開埃及,摩西說他是拙口笨舌不能勝任,上帝回答:「誰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出四11)以賽亞描述當彌賽亞來臨時:「那時,聾子必聽見這書上的話;瞎子的眼必從迷矇黑暗中得以看見。」(賽廿九18)所以福音書記載耶穌施行的眾多神蹟,其中以瞎子被醫治得看見最多,因為這是彌賽亞的記號。「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這人若不是從神來的,甚麼也不能做。」

叫這瞎子震驚欣喜,不是他親眼見到了花草樹木、飛鳥白雲的世界,乃是他看見彌賽亞已經來到,萬有將被更新的世界,他的心被這認知懾住了,他的感動超越了情緒的興奮。對生出來是瞎眼的他,他每天討飯不是就等候這一刻嗎?因為彌賽亞來的時候,瞎子的眼會被打開,他盼望又盼望這天的來臨,然而當他眼睛明亮了,他又有一種反興奮的沉思。

作為主持婚禮的牧師,我偶然也遇見有人有這種反興奮的沉思。當然,結婚令多數的人興奮不已,因為贏得美人歸,找到如意郎君;他們憧憬如何弄一個畢生難忘浪漫的婚禮。新娘想著如何佈置會場,如何開始減肥穿美麗的婚紗。新郎想著開始練歌,在地毯的那一邊唱歌迎接新娘進場,或婚禮完畢抱起新娘回來致謝(這項危險動作,我建議不宜嘗試)。但有一些人沒有這麼興奮,他們一想到這是不能逆轉的抉擇,直到死亡才結束的盟誓,結婚後還有養兒育女的責任,整個世界剛剛開始,他們窺探到就快要進入到一個不能估計的世界,不是不歡喜,乃是嚴肅認真起來了。

劍橋大學中古和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教授,著名作家護教學祭酒魯益師(C.S. Lewis)形容自己信主那一刻是全英國最低沉和最不興奮的歸依者(the most dejected and reluctant convert in all England)。一九二九年經過多年的上下求索,多方閱讀,師友切磋,他來到要作抉擇的一刻;其實他不想面對他看到的真理,他曾把這些關在門外,因他知道若把門打開,後果無可估計,但他終於順服,面對不能逃避的真理,他

相信上帝。「低沉和最不興奮的歸依者」的形容詞,不是不認真,乃非常認真,變得冷靜,因他知道門一打開,後果無可估計。

2.他要個人面對這屬靈的世界(13-34節)

故事中這位得見光明的瞎子,個性鮮明。耶穌吐唾沫混合地上的泥土,抹在他眼上,並叫他往西羅亞池子去洗。聖經詳細描述瞎子如何得醫治,就像上帝如何帶來新的創造。「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這池子名叫西羅亞,奉差遣的意思,顯示耶穌就是奉差遣的彌賽亞。

瞎子得醫治,令反對耶穌的猶太人非常尷尬,也引起內部不同意見,甚至紛爭。一派說:這個人不是從神而來的,因為他破壞安息日。又有人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神蹟呢?反對耶穌的藉口似乎佔了上風,他們希望沒有發生過神蹟,瞎子根本不是真正的瞎子,他們問瞎子的父母:「這是你們的兒子嗎?你們說他生來是瞎眼的,如今怎麼能看見了呢?」(約九19)父母如實說,孩子生來是瞎眼的,但他們怕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約九22)會堂是猶太人的身分認同,趕離會堂就是失去族群的身分,是非常嚴厲的懲罰,他們叫猶太人直接問瞎子,因他已經成人了。

瞎子要自己面對信仰,畢竟,信仰是個人與上主之間的關係,我這個人面對上帝,我自己要為自己的良心負責任,我的父母不能為我作任何決定,沒有一個人可以為我作決定,這是更正教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在上帝面前(coram deo):教會的傳統,其他聖徒的功德,都不能幫助你,我們在上帝面前要孤身面對祂,正如我們要孤身面對死亡。

馬丁路德在一五二一年首次為他所傳講所寫的福音信仰接受公開審訊,被要求收回所有當時教會不能接受的言論。他說:「我的良心已被上帝的話語所俘擄,我不能也不會收回任何東西,因為違背良心是不安全和不對的。」(My conscience is captive to the Word of God. I cannot and I will not retract anything, because it is neither safe nor right to go against conscience.)同樣,這位復見光明的瞎子沒有在巨大的壓力下退縮,他為著自己的良心,堅持真理;他和猶太人辯論,最後總結陳詞:「他開了我的眼睛,你們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這真是奇怪!我們知道神不聽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聽他。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這人若不是從神來的,甚麼也不能做。」(約九30-33)

最後瞎子被趕離會堂,他願意為信仰付上代價,因為他看見了的一個真實的屬靈世界,他要追尋這比眼睛看得見的世界來得更真實的屬靈世界。

3.他要成為引導人認識基督的標記(35-41節)

在故事開始的時候,耶穌看見這瞎子,走到他跟前醫好他,使他得著光明,故事結束時,耶穌聽見他被逐出會堂,後來遇見他(found him)——尋找他,中間一段時間耶穌似乎不理會他,讓他獨自面對挑戰,熬煉他的信心。每個人的信心歷程不同,我們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但上帝的耳目總不離開我們。經過與猶太人的辯論,這人的信心預備好了,耶穌發出邀請:「『你信神的兒子嗎?』他回答說:『主啊,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他呢?』耶穌回答說:『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他說:『主啊,我信!』就拜耶穌。」(約九35-38)

要我們從聖經選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對話,相信其中一段非這段莫屬了。我們之前說過:瞎子眼睛被醫好後,他沒有忙著興奮狂喜,到處告訴人,反而變得深峻,沉思嚴肅起來,因為瞎子看到了一個更重要的屬靈的世界:「從來沒有人把生來就瞎眼的醫好,整本舊約沒有記載這樣的神蹟,但有預言過:彌賽亞來臨的時候,神的國降臨的時候,瞎子會看見,啞巴會說話,我的眼被醫好了,豈不是彌賽亞已來臨了,但祂在哪裡呢?

我可以親眼見到祂嗎?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祂呢?『你已經看見祂,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祂。』主啊,我信!」在故事開始時,瞎子的不幸成為門徒的困擾,為何這樣呢?是他自己犯了罪,還是父母犯了罪呢?門徒所問的問題,也許瞎子本人也多次問過,耶穌沒有提供這苦難的原因,祂沒有解釋苦難,祂要解決苦難,這苦難要成為標記(sign),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瞎子被醫好的神蹟就像約翰福音其他的六個神蹟或標記,指向一個目標——耶穌是彌賽亞,上帝的兒子。醫好生來是瞎子的神蹟,是標記,叫我們認識耶穌是世界的光,帶給人光明,使我們不再走在黑暗中。

每一個信耶穌的人,都是上帝的標記,叫人認識上帝,引人歸向上帝。路標可能有不同大小,我們認為小的路標,也可以為上帝所用,影響整個歷史,我們千萬不要妄自菲薄。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1909-2005)接受一份雜誌訪問,談及甚麼是有效的服事時說到馬丁路德一件軼事:「馬丁路德人生中有一次感到非常沮喪,他來到奧古斯丁修院的院長面前尋求幫助。院長對他說:『馬丁弟兄,陷溺在沮喪中是罪。』你們試想想,要是沒有這次見面,這位年輕的修士將會如何呢?相對(馬丁路德)來說,院長的智力,甚至靈性都較遜色,但他說對了話。他花時間接見了馬丁路德,且利用了那一刻的機會。他沒有解答路德的靈性和神學問題,卻改變了他整個人,這是一樁有效服事的範例。」

(There was an episode in the life of Martin Luther when he was in deep despair. He went to his Augustinian prior, who said,“Brother Martin, it is a sin to be in despair.”For Martin, that was the important thing to say. What would have become of that young monk without that moment? The prior intellectually was surely his inferior, and probably spiritually, too, but he said the right word. He was available and used the moment of opportunity. It did not answer any of Martin’s spiritual and theological question, but it totally changed him. It was an example of effective ministry.)

總結:有一個屬靈的真實世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進入這世界,也要成為別人的路標,引導他們探索這世界。

我想分享去年崇基基督教文化節特邀講員北京人民大學何光滬教授,在崇基神學院晚會中作的見證。何教授是中國大陸著名研究基督教學者,翻譯了幾本重要的著作。他說學習英語不單是學習一個語言,對當時文革時期下放到農村生活的他,英語是另外一個世界的召喚。在文革時期的農村,生活非常艱苦,不單是物質匱乏,更是精神極度苦悶。整個中文的世界就是虛偽的口號,仇恨的口號,世界好像停止了。他看到英文,好像看到另一個世界,他要尋求認識這世界。然而,農村沒有老師,他知道有一位英文老師在城中,為了學好英語,他行上幾天的山路,走進城市找老師。幸運的時候,剛有牛車到城中,便會請求搭便車,但牛車不好坐,山路崎嶇,幾次翻車,有一次掉落車下,傷得很重。但為了學好英語,認識另一個世界,他排除一切艱難,付上極大的代價。因為認識英語,接觸到有關基督信仰的文字,後來信了基督。他不甘心當時眼見到的悲慘世界,他嚮往一個更美的世界,他尋找又尋找,終於找到基督。

日本地震、海嘯和核電災難讓我們看到甚麼真相呢?我們可否藉這些災難,看到人生如此無常、繁榮如此脆弱,而得著智慧,追求那比肉眼看得見的世界更真實、更宏大的屬靈世界嗎?

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祂呢?

你已經看見祂,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祂。

主啊,我信!就拜祂。阿們。

註:伍渭文牧師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座副教授,前崇基學院校牧(2000-2013)。

(文章來源:〈看見真相的代價〉摘錄自伍渭文牧師著《悠然見鞍山》,承蒙允許轉載。版權屬作者擁有。)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