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虔主義之父施本爾:改變教會的不屈使者

2024 二月 6日, 星期二 8:29

施本爾與今天的法蘭克福大教堂。(圖:維基百科)
施本爾與今天的法蘭克福大教堂。(圖:維基百科)

17世紀德國敬虔運動領袖菲利普·施本爾(Philip Jakob Spener, 1635-1705)2月5日為逝世週年紀念,享年70歲。他以個人虔誠及正直、愛心、清潔生活為重,強調這是基督徒信仰的最高表現。

德國敬虔運動領袖施本爾1635年生於亞爾塞斯(Alsace),被稱為「敬虔主義之父」,擔任首席牧師期間監督靈修聚會,提倡提高個人虔誠,組織了一個「敬虔團」,定期聚集、靈修、讀經,並主張聖經上下文的講道、定期禁食禱告以及悔改歸正和聖潔生活的重要。這一改革運動被稱為「心靈的宗教」,很快吸引了人們的注意。然而,他的觀點也引起了反對,並遭受攻擊。

施本爾不專注教義,著重個人虔誠及正直,愛心,清潔生活,是基督徒信仰的最高表現。1664年,施本爾於31歲時受任富蘭克浮(Frankfurt am Main)路德宗大教堂的首牧(1665-1685)。

他看到那裡的人生活腐化,基督徒與世人沒有分別,仿佛成了世俗城,因此組織「敬虔團」(Collegia Pietatis),跟同一心志的教牧信徒定時聚集、靈修、讀經,並交換屬靈經驗。

Like Us on Facebook

施本爾注重聖經上下文的講道,定期禁食禱告,並極力主張悔改歸正和聖潔生活的重要。他認為這類小組對教牧和信徒非常重要,是教會堅實的根本。這一改革運動,稱為「心靈的宗教」,很快吸引人的注意,參加的人得了「敬虔派」的名字,施本爾成為這運動的領袖。

《大英百科全書》指出:「施本爾對實踐的強調常常被認為是極端的,從而損害了教義。但他那個時代的教義衝突讓施本爾深感擔憂,他認為其中許多都是有害且無關緊要的」。

1686年,施本爾被任命為德累斯頓第一宮廷牧師,當時是德國路德教會最有價值的職位,但他的觀點很快就引起了反對。

對敬虔主義的攻擊來自萊比錫大學的正統路德派和撒克遜宮廷,選帝侯(選帝侯,簡稱選侯,意指擁有選舉羅馬人民的國王的權利的德意志諸侯)約翰·喬治三世因酗酒而受到施本爾的斥責,然而宮庭和政府官員都傾向理性過於敬虔;施本爾隨後於1691年搬到柏林,成為聖尼古拉斯教堂的教務長。

施本爾的著作強調透過屬靈的重生和更新而達到個人的轉化。他提出了六個建議實現這個改革:1.在聽道之外,透過個人閱讀和小組研經,讓信徒更全面認識聖經;2.增加平信徒參與教會各項事奉;3.強調信徒將信心和知識實踐出來;4.進行宗教討論的時候帶著謙和與愛心,盡可能避免爭議;5.保證牧者接受良好教育和虔敬忠心;6.宣講訊息中,集中建立平信徒的信心,這都顯示教會需要正面的改變、信徒個人必須敬虔委身主。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