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社談生死教育 黃民牧師率團瞓棺材「從死思生」

2024 五月 6日, 星期一 8:17

香港華人基督教墳場思恩園。(圖: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網頁)
香港華人基督教墳場思恩園。(圖: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網頁)

明光社3月26日舉辦線上專題講座,資深生死教育工作者黃民牧師強調自殺並非單一個人問題,屬於社會公共衛生,因此透過生死教育讓人反思生命價值,希望人離開世界時無悔無憾,並提出協助防止自殺行為的關鍵方法:「1問」、 「2應」、「3轉介」。

為何需要生死教育?

黃民牧師指出,香港生死教育由非牟利團體舉辦,或大學開辦課程。根據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2016年的報告,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主要來自情緒問題、家庭關係困擾和學業壓力。然而,這些問題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並且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加劇,包括社會運動、疫情影響、移民潮以及教師流失等。

自殺並非單一個人問題,應視為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報告提出改善方向,包括減輕學業壓力、協助學生建立樂觀心態、加強學校的情緒支援、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溝通。然而,這些建議尚未得到有效的實施,因此生死教育變得格外重要。

Like Us on Facebook

瞓棺材從死思生

另一方面,根據生命熱線於2017年的調查顯示,在長者群體中,每10人有1人嘗試自殺的念頭,主要原因包括情緒困擾、健康問題、家庭問題、喪偶等。同樣地,生死教育在幫助長者處理情緒困擾和自殺傾向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黃民表示,生死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透過這樣的教育活動,人們可以探索生死議題,反思人生價值,並重新珍惜生命。擁有十多年辦生死教育的他,帶團在台灣機構舉辦的活動,讓參與者實際體驗進入棺材並撰寫遺書,藉此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可貴。

「他們從棺材出來後如獲新生,珍惜生命,『從死思生』,生命最後一刻思想甚麼?甚麼人與物最掛心?」有社工回港後舉辦生死活動和課程、醫護在院訊分享體會,這些思想不在於短時間,長期在他們的心裡重視人生價值與生命。

台灣十多年前設立自殺防治中心,將不同行業有自殺風險整理成為《自殺防治系列手冊》,共44項包括殺子後自殺事件的防治、影視劇從業人員的自殺防治、孕產期婦女的情緒管理等。

協助防自殺:「1問」、 「2應」、「3轉介」

在香港,有專業人員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以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作為守護人注意123步驟:「1問」、 「2應」、「3轉介」,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

同時,加強學生的保護和支持系統,使他們能夠看到生活充滿希望,並教導他們靈活思考,接受自身弱點並尋求幫助。專家建議自殺傾向的人採取五步驟方法,包括停下來、轉變環境、想念親友、肯定自身價值等。

生命有期限 完成任務安然離開

香港各機構也提供防止自殺的服務,如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明愛向晴軒、生命熱線等。透過生死教育和相關幫助機構,人們更能夠珍惜生命,對待自己和身邊的人更加關愛。

黃民強調,生命好像一個銅幣的兩面,有生有死,兩方面都需要關注,他表示:「談論死亡不是因為我們想死亡,是希望活得更加好、更加珍惜眼前人、活在當下、更加關心身邊的人。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無悔無憾,貢獻最好的給身邊的人和社會,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期限,最重要在期限裡盡了本分,完成任務安然離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