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歸主模式突破單一化 靈性需要促使人歸主

2024 六月 12日, 星期三 10:42

(圖:unsplash@Simon Berger)
(圖:unsplash@Simon Berger)

基督徒宗教心理學學會5月舉辦歸主模式研討會,總幹事陳天祥博士指出教會趨於複雜,以前歸主模式單一化,並且分析不同的心理學模型,他相信人內心靈性需要促使人歸主。

傳統歸主觀念單一化

基督徒宗教心理學學會義務總幹事陳天祥研討歸主模式的原因,指出今天教會面對的問題是參加教會的人可能未歸主,例如信二代流失,他們可能未有重生得救;而教會流失很多信徒,尤其是大學生,教會必須進行研究和找出其原因,並且加以改善。

由於現時教會複雜,以前歸主的模式考慮單一原因,前任心理學提供的模型流於片面,強調單方面的因素,例如突出環境壓力、情緒反應、情感依附。有些教會人士也流於極端,認為犯罪後的人完全沒有能力明白救恩,所以信主的人完全是聖靈的工作,人的思維沒有參與。

內心靈性需要促使人歸主

歸主的人大致分為四類:1. 個人主動去尋找和接受救恩;2. 個人被內心需要困迫驅使去尋找信仰;3. 人際主動例如選擇適合自己群體加入,令自己有更大的成長空間;4. 人際被動即是被群體同化。

Like Us on Facebook

陳天祥認為前三類的人源於不同內心靈性需要,包括理性、情緒或人際,只是需要不同而已,並指出:「其實每個人歸主都有主動性、內心需要、建立人際關係的需要,以及難以避免被群體左右,只是每個人多寡不同,也因應環境或突發事件促使其中一個性質變成主導。」

他相信靈性的需要都是與生俱來,因為每一個人都明白神部分事情的智慧,而且人人都有是非之心,神把永恆的觀念放在人心裡,因此人即使豐衣足食,也會有生存的問題。例如他在處理戒煙的個案中,發現吸煙者的靈性得到滿足,改變了觀念,戒煙成功率就很大。

陳天祥亦用賺蝕的觀念來解釋觀念的轉化。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他打個比喻,好像有一個人來到世界做生意,本錢就是自己的生命,他要在世上用自己本錢來換取比本錢更貴重的東西,若然這東西能夠存留到永遠,就比原來的本錢貴重,於是這個人就賺了。相反,一個人的生命到了終結,即使賺取短暫的世界,但比不上永恆生命,這個人就蝕本,連本金也賺不回來。

勸說、講解改變人的世界觀

怎樣叫人相信耶穌?陳天祥指出透過勸說和講解。

「勸說」是改變對方的世界觀,包括這人對物質和精神世界的觀感,由於信與不信來自不同的世界觀念,勸說的時候指出對方內在和外在世界兩者的不協調。

情況好像使徒行傳17章22至31節,使徒保羅站在雅典議事會宣講,他指出雅典人的傳統和基督信仰相似,雅典人敬畏鬼神。但亦有不同之處,基督教相信上帝創造宇宙,而人要悔改,因為耶穌基督已成就了救恩。

叫人信耶穌,除了勸說,也需要「教義的宣講」。講及人的罪性、神的赦免,惟有基督來到世上為人捨命成就一切、人神復和、聖靈引導、人願意捨身等。

結論是,在歸主的過程中世界觀的改變是重要,藉此來分辨真假歸信主,這包含神觀、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意義。

信徒離堂與福音傳播方式

播道會山福堂堂主任羅旭生牧師回應指出,信徒離開教會的普遍現象可能是因為關係、環境或熱情改變,或被邀請參加其他教會。教會吸引人的方式通常包括舉辦音樂會等活動。

羅牧師的教會開辦了《幸福人生小組》,這與台灣的幸福小組不同,透過不同方式傳講福音,包括尋找人生意義、建立人際關係等。福音內容涵蓋神的創造觀、救贖觀、人生觀和末世觀,強調這是一種恆常生活的佈道。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