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特曼主懷安息 從戰俘到神學家之路

2024 七月 1日, 星期一 13:32

德國改革宗神學家莫特曼[1926-2024]。(圖:維基百科)
德國改革宗神學家莫特曼[1926-2024]。(圖:維基百科)

德國知名改革宗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6月3日在其圖賓根的家中主懷安息,享年98歲。莫特曼二戰期間淪為戰俘,《詩篇》哀歌啟發信仰;後來的盼望神學重建基督教的末世觀,對當代及華人神學界影響至深,生前曾到訪香港、內地講學。

盼望神學而知名:重新建構末世論

莫特曼為政治神學的先驅,從基督復活與十架的基礎發展上帝國度的教會觀,以至政治神學的論觀,而其平生著作繁多並翻譯為中文版,對當代及華人神學的發展影響至深,計有《盼望神學》、《被釘在十字架的上帝》和《聖靈大能下的教會》三部曲,以及《彌賽亞神學》六部曲等。《盼望神學》在基督教終末論方面亦有新的貢獻,重新建構了末世論,以基督教信仰中的希望為基礎,促使信徒在當今世界的思想和行動中負責任地運用這種希望。

此外,莫特曼在《盼望:為了尚未完滿的世界》一書透過訪談回顧自己一生,並且評論當今全球的政治文化局勢,以及提出基督教基礎的回答。縱觀其神學不是象牙塔內的產物,而是回應著他身處的世界。

Like Us on Facebook

二戰死裡逃生 戰俘營讀《詩篇》哀歌

莫特曼為德國圖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新教神學院系統神學榮休教授,1926年生於北德的漢堡,16歲時被徵召入伍,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他經歷了多次死裡逃生,目睹了戰爭的殘酷。19歲時,德國戰敗,他成為戰俘,在戰俘營中見證了集中營的慘狀,對祖國的形象感到幻滅。

在英國諾丁罕的戰俘營,莫特曼得到一本聖經,開始認真閱讀,並在《詩篇》哀歌中找到了慰藉。1948年,他回到德國進入哥廷根大學唸神學,尋求真理和存在問題的解答。

莫特曼於26歲獲得博士學位,並與同門的伊莉莎白(Prof. Elisabeth Moltmann-Wandel, 1926-2016)結婚,她亦是世界知名的女性主義神學家。莫特曼起初擔任農村教會牧師,其後在多所大學任教,包括悟普塔神學院、波昂大學和圖賓根大學。他的著作《盼望神學》(1964年)使他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德國基督教新派神學家,其影響力遍及西方與華人教會和學術界。

曾到訪香港、內地交流講學

對於莫特曼的離世,為其出版中譯本的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臉書發文懷念「一起走過的日子」,重溫舊照片「憶念故友」,從中回望莫特曼生前在香港與內地的蹤跡,包括到訪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並與香港神學界學人展開對話,以及參與崇基學院、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合辦的研討會。另訪問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及講學。

普世教會協會悼念

莫特曼亦曾為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信仰教制委員會成員(1968-1983),普世教協在網站撰文悼念,秘書長(2010-2020年)挪威教會主教奧拉夫·特維特博士( Dr Olav Fykse Tveit )談到莫特曼時,表示對他的去世心中充滿悲傷和深深的感激,讚揚他在過去幾十年作為神學家、教師和教會領袖,對協會是的一份偉大而獨特的禮物。

「莫特曼以獨特的能力和深刻的神學反思,闡明了這些挑戰和深刻的答案,發揚了對三位一體上帝、上帝的創造、對人類和愛。」特維特繼續說:「將永遠記得與他的美好相遇和對話。」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