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講座 廖廣申醫生:產後精神病發率僅千分之一

2024 七月 22日, 星期一 16:25

(圖:poe.com@AI generated)
(圖:poe.com@AI generated)

忠僕事奉中心舉辦精神健康講座,精神專科廖廣申醫生指出婦女患抑鬱症是男性的2倍,並識別產後抑鬱症類型與症狀;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提出認知行為療法識別負面思想,呼籲丈夫支援太太。

產後抑鬱症的分類與症狀

廖廣申醫生以「認識產後抑鬱及培養正向健康的親子及婚姻關係分析」為題,首先分析壓力的源頭,主要來自內在,理想主義性格的人介意他人看法,以及外在因素如轉工、搬家等。過度壓力會對情緒產生影響,出現焦慮、激動、絕望、情緒低落等症狀。根據抑鬱症流行病學數據,每100個人就有10至20人患有抑鬱症,男女比例為1比2,婦女患抑鬱症的機會可能是男性的2倍。

產後抑鬱症分為三類:第一類「產後低落」(50-80%)通常在產後3天左右出現,失眠食慾下降,只要家人諒解支持多數能自動改善。第二類「產後抑鬱症」(10-15%)在產後幾個星期後出現,患者可能感到心情低落,對照顧嬰兒乏力產生罪疚感。第三類「產後精神病」這種情況較少見,發生率僅千分之一,可能出現躁動不安、意識混亂、妄想等症狀,當事人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犯下拭嬰悲劇,必需儘快就醫,香港早前發生有關個案。

Like Us on Facebook

抑鬱症的症狀包括喪失自信、絕望、對生活失去興趣、出現自殺念頭等。行為方面可能表現為避開他人、自我關閉、煩躁易怒、工作學業表現衰退等,導致社交、職業、學業、家人關係、性格、靈性等方面障礙。

男人也抑鬱 女性怎治療?

廖廣申提醒,母親產後父親也會有抑鬱,夫婦兩人同時出現抑鬱可能產生衝突。男性抑鬱的成因通常來自強烈失落感、自我認同危機,如事業成就與理想有差距、健康狀況轉差等。

從心理因素分析,抑鬱症的成因可能來自童年或少年時期不愉快的經歷、與父母分離、家庭問題、人格發展等。

女性的抑鬱問題除了心理治療,可能需要藥物治療,透過調整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來控制意志和情緒,情況嚴重時需要服用抗抑鬱藥。

抑鬱症影響孩子未來

抑鬱症問題處理不當,可能對孩子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如語言、行為、學業成績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期後,患上抑鬱症的機會也高。因此,家人需要有耐性,「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1:19)、「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箴言25:11)可以帶來正面影響。

夫婦相處七言、宗教助力支撐人生

夫婦相處時,應多積極聆聽、欣賞、持之以恆,保持冷靜,學習情緒管理。廖廣申送給大家的7個字:「請」、「我們」、「多謝你唔該哂」、「做得好好」、「你的意見呢?」、「你真是了不起!」、「對不起是我錯了。」

廖廣申認為,宗教信仰有助於支撐和影響人生,面對挑戰時懂得處理情緒,提升EQ處世態度,可減少壓力、自殺行為、吸毒等問題。對孩子來說,不僅要教他健康成長,還要教他做一個行公義的人,如箴言22章6節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建立支援系統丈夫責任重大

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的講題為「照顧母親的心理健康」,強調識別產後抑鬱的警訊非常重要。如果母親產後過了2至3星期仍然有情緒變化,如失去興趣、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或出現自我傷害念頭,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黃志明強調,丈夫在照顧太太方面責任重大,彼得前書3章7節教導「作丈夫的和妻子同住……一同承受生命之恩……敬重她」。母親在產前亦需要作好準備,例如參加產前課程,學習面對分娩的挑戰,產後制訂休息、營養、運動方面的計劃。此外,建立支援系統,包括家人、朋友和丈夫,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確保充足睡眠,每天至少7至8小時,避免酒精和藥物,進行有規律的運動,每星期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

學習管理技巧,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如閱讀、聽音樂,有助減輕焦慮。家人也需要提供情感支援,肯定母親的努力,聆聽母親的感受,幫助她度過難關,避免感到孤單,以及避免指責和批評的言辭,協助母親照顧嬰兒,包括喂奶、換尿片、清潔打掃等。

認知行為療法:識別負面思想

黃志明提出,一旦遇上產後抑鬱,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這種療法重點是識別當事人的負面思想,哪些會導致情緒低落和焦慮的思想,並用更積極和現實的想法去代替。認知行為療法通常是短期的治療,研究顯示可以顯著減輕產後抑鬱症狀,並且預防復發。

最後,黃志明提到產後抑鬱可能激發婚姻原本的問題,因此需要婚姻和家庭治療介入。

提供實質支援,不是只說「你要尋求幫助」

在問答環節中,被問到當事人不接受治療時,旁人應如何應對?

廖廣申強調陪伴與激勵的需要。他指出,不一定要求對方接受治療,或許當事人不需要幫助,但希望有人與她同行,不一定要求對方接受輔導,身邊的人提供實質的支援非常重要,例如幫助母親購物、照顧嬰兒,讓她有放假的時間,心理上感到被平等對待。身邊的人探望她,作一個好的撒瑪利亞人,與她同行。

黃志明則認為,言語需要慎重,不要直接說「你要尋求幫助」,這樣只會加重對方的負面想法。他建議祈求神,求神開放當事人的心,接受治療。

香港忠僕事奉中心7月19日舉辦網上講座, 主題:「重視精神健康·守護伴侶家人」;講員:廖廣申醫生(精神專科)、黃志明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