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宣言》90周年 人類與教會學懂教訓解除了危機?

2024 八月 13日, 星期二 10:50

德國柏林猶太集中營紀念館。(圖:基督日報)
德國柏林猶太集中營紀念館。(圖:基督日報)

今年是《巴門宣言》90周年,聖經與宗教研究學者撰文反思其對當代人類意義危機的啟示,特別是潘霍華和蒂利克等神學家的思想如何與今日社會相呼應。

《巴門宣言》是在1934年5月,納粹德國統治下,一群基督徒為反對「德國基督徒」運動而通過的信仰宣言。參加巴門會議的代表們認為,德國基督教徒對國家的效忠已經損害了教會,並且納粹思想的滲透違背了福音。 這份宣言由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起草,主張教會應當只效忠於耶穌基督,而非國家,同時否定了神的話語和聖靈應當服從教會的觀念。

潘霍華參與簽署《巴門宣言》

格羅夫城市學院(Grove City College)聖經與宗教研究教授卡爾‧特魯曼(Carl R. Trueman)在Christian Post撰文紀念《巴門宣言》發表90周年。該宣言由納粹德國的著名神學家於1934年發表,公開反對尋求與納粹主義和解的「德國基督徒」,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是簽署者之一。

Like Us on Facebook

作者提到,他的同事弗蘭·邁爾(Fran Mayer)在「天主教會」(Catholic Thing)節目指出今年是《巴門宣言》發表90周年,並在發布會上引用了潘霍華的信,「只有心存感激,生活才會變得豐富」。邁爾的訪問具有時代象徵意義,不僅因為當前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有著共同的文化關切,也因為政治與基督教混為一談的巨大誘惑。

在文中,還提到了另一位德國神學家赫爾穆特·蒂利克(Helmut Thielicke),他是一位路德宗神學家和牧師,曾遭到納粹追捕,並在20世紀40年代在教堂牧養過一段時間。蒂利克撰寫了大量的神學倫理學以及對另一位德國神學家布爾特曼(Rudolf Bultmann)的批評,其講道和講座被收集並出版。

回憶起在20世紀80年代末首次接觸蒂利克的著作《上帝世界裡的人》,這是一系列關於路德小問答的講座,發表於20世紀40年代初的斯圖加特大教堂。蒂利克的演講具有緊迫感和相關性,因為他知道每一次演講都可能是聽眾聽到的最後一次福音信息。

技術進步與人類意義的危機

最近,作者指發現了蒂利克的一本他從未聽說過的書:《虛無主義:它的起源和本質,以及基督教的答案》。這本書的背景是納粹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提出的人類學挑戰,但其論點為今天提供了見解,指出了當代文化的核心問題:關於人類意義的文化共識的崩潰。

蒂利克認為,對人類有終點、終極目的的觀念,以及限制是好的這一觀念的拒絕,是虛無主義的關鍵組成部分。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技術進步驚人,人類從一種給定的、有限的、目的論的本質轉變為一種其限制和目的僅僅是需要克服的技術問題的力量。諷刺的是,人類的技術才華卻使人類變得毫無意義。

當墮胎被視為一項基本人權、安樂死在西方流行時,「人是甚麼?」成為個人品味的問題,而不是社會共識的問題。還有冷凍胚胎的問題。我們透過技術能力創造了一些東西,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意義,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在文末,作者認為現今世界正處於一個人類學危機的時代,社會無法就人類的意義達成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1930年代和1940年代在德國面臨這個問題的神學家顯然是我們可以借鏡的對話夥伴。潘霍華的殉道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抵抗典範。蒂利克對人類學以及政治和道德混亂時期的人類狀況有著深刻的、自覺的關注,他也應該成為對話的一部分。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