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學生自我批評多 抑鬱焦慮增 幸福感下降

2024 九月 4日, 星期三 14:21


開學日前夕,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公佈《中學生幸福感調查》,發現中學生整體幸福感只屬一般;抑鬱指數屬正常範圍;5成多學生常對自己苛責;團體指出學生越多自我批評,越易受抑鬱,幸福感越低。

社會幸福感最低、抑鬱指數屬正常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於去年11月至今年4月進行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646份,內容涵蓋學生的幸福感、精神健康狀況、生活滿意度及自我批評等方面。結果指出,中學生的整體幸福感只屬一般,平均得分為2.63分,顯示只有26.3%的學生達到較高的5分水平。然而在情緒幸福感方面表現最佳,多數感到快樂、對生活感興趣及滿足;相對地,社會幸福感則最低,顯示他們對於團體歸屬感、社會貢獻及人性本善的感受薄弱。

在抑鬱和焦慮的評估中,雖然整體受訪學生的抑鬱指數為5.42分,屬正常範圍,但仍有25.5%的學生顯示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徵狀,需尋求專業協助。而焦慮的情況也不容忽視,20.5%的學生需要及早求助。壓力水平平均為8.12分,27%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壓力症狀,其中17.9%的學生達到中度至非常嚴重的程度。

Like Us on Facebook

調查結果還顯示,許多學生報告出現身體警號,包括頭暈眼花、恐懼及手震等症狀。此外,受訪者的自我批評程度屬中等,其中57.4%的學生常常對自己進行苛責,最常出現的負評為「當重要的事情失敗了,我會不斷地想自己的不足」。分析亦發現,自我批評與抑鬱焦慮徵狀呈高度正相關,即學生越多自我批評,越易受抑鬱焦慮困擾,連帶幸福感也越低。

特別是女生及高中生的自我批評程度顯著高於男生及初中生,這可能與女生在情感上較為敏感有關。

建議:提升家庭關係、推廣友善助人文化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單位主任馮澤棠建議建立正向校園文化,提供失敗教育、情緒管理及社交技巧等課程;加強校園歸屬感、例如設立校園記者活動,促進學生與學校的連繫,讓學生在需要支援時願意向校方求助。

團體亦提出為減少自我批評建議學生訂立可行目標,重視過程而非結果,並實踐自我關懷;養成像對待朋友般支持自己的態度,以減少自我批評及情緒困擾。

並且提升家庭關係,家庭關係改善對學生幸福感的影響大於學業表現;家長應練習自我關懷,減少對自我的批評,並提供孩子分享感受的空間。

另外推廣友善助人文化,友善助人的行為與學生幸福感正相關,倡導學生主動展現善意,幫助他人;學校可設立學生守護大使、制服團體等,鼓勵同學相互關心。

政策倡議方面,強化醫教社協作,政府可協助家庭轉介至地區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為學生提供後續支援。設立平台聆聽青少年意見,加強青少年求助意願。此外,基層醫療參與推廣,醫療專業團體可展示精神健康服務資訊,鼓勵市民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