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事工協會轄下組織「拾平台」聯同「街道變革」發表研究報告,發現2019年至2024年5月,拾荒者相關的嚴重或致命車禍達15宗,其中6宗死亡、5宗重傷。主要涉事車種為的士及中重型貨車。報告建議改善街道設計,設置交通緩行措施,並提高司機和拾荒者的安全意識。
Like Us on Facebook
拾荒者嚴重或致命車禍5年15宗
拾荒者及街道安全一直備受關注,新福事工協會轄下組織「拾平台」聯同「街道變革」發表研究報告,透過分析全港各大報章報道,發現2019年至2024年5月,拾荒者相關的嚴重或致命車禍達15宗(6宗死亡、5宗重傷、報導未描述傷勢為4宗),事發地點集中於九龍市區及新界。
「拾平台」估計香港目前拾荒者人數介乎2791至3456人之間,根據2023年收集全港拾荒者數據,於2023年9月至11月期間,已有25名拾荒者曾經歷車禍(包括輕傷程度的車禍),當中有9宗沒有被跟進處理。
主要涉事車種
「街道變革」在研究中發現,主要涉事車種為的士及中重型貨車。青山道及大埔道路段曾發生多宗車禍,青山道車速現時為時速50公里,但不排除晚間或凌晨時分發生的車禍涉及司機超速,涉及中重型車輛的車禍涉及司機視線盲點或街道設計不完善的問題。
拾荒者在公共空間進行回收工作時面臨多重危險,如需越過馬路以收集可回收物,增加事故風險。行人道路狹窄,使他們不得不走上行車路,容易遭遇車輛碰撞。街道停車區、轉角盲點等情況也增加了拾荒者的危險。此外,在屋邨附近缺乏公共空間使得他們不得不選擇不安全的行動路徑。相關部門應改善街道設施及安全措施,保障拾荒者的安全。
拾荒者被貨車撞傷未獲賠償
70多歲、陀背的拾荒者玲姐,十多年前退休後在街頭撿拾回收品維生。2022年8月,她在新填田地街在馬路旁推手推車時,被一輛高身貨車撞擊,導致摔倒受傷。玲姐住院四天後,仍需休息超過半個月才能工作。她表示左半身常感疼痛,且收入減少。涉事司機承認不小心駕駛,但玲姐至今未獲賠償,並需承擔部分行政費用,生活壓力加劇。
拾平台負責人鄧永謙分析,拾荒者遭遇的車禍主要可分為「流動」及「定點」兩類。流動性車禍發生在拾荒者推著滿載回收品的手推車時,由於行人路空間狹窄,不得不在馬路上行走。定點性車禍則多發生在拾荒者在回收店附近或天橋底停留時,若司機未察覺,便易發生交通事故,增加安全隱患。
建議限速30公里 設置交通緩衝
「街道變革」建議運輸及物流局推動政府轄下所有外判服務合約、工程招標,以至購置新貨車招標程序,均需加入符合直接視線標準相關條款,以加快提升安全標準。
另外,落實更多低速街區及交通緩行措施,時速 30 公里基本上為人體可承受車輛撞擊的極限。還有制定運輸及場所功能的街道性質及設置交通緩行措施,非主幹道的街區應透過設置交通緩行措施,例如減速壆、收窄行車線、路口收窄及減速平台、收窄路口街角等,有助從街道設計著手減慢司機車速。
拾平台亦從教育著手,增加駕駛者及拾荒者的街道安全意識。拾平台與「街道變革」設計一張專門給司機留意街上拾荒者的單張《睇拾啲》,同時亦設計了一張提醒拾荒者需要注意道路安全的單張《睇車》,認為雙方都有責任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