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父母無條件接納提升自尊感

2024 十月 3日, 星期四 16:30

(圖:freepik)
(圖:freepik)

突破機構發佈調查,近八成(78.3%)青少年以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目標,近6成以成績定義自我呈「條件式自尊」傾向。研究指出,條件式自尊削弱自尊感,無條件接納有助提升自尊及展現真實自我。

突破機構於2022及2024年分別進行《家長期望與青少年條件式自尊研究》及《青少年生活狀況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我成長發展,訪問對象為10至29歲青少年,分別收回744及758份有效問卷。

自尊感低:近6成呈「條件式自尊」

調查發現近6成(58.8%)青少年呈「條件式自尊」傾向,例如「我讀書成績一般/搵錢少,就算其他方面做得好,我都唔覺得自己掂」。青少年愈有「條件式自尊」傾向,愈以社會期望為目標自我增值、愈感到學業或工作壓力、自尊感愈低。

調查亦指出,平均89.0%青少年經驗「他者接納」,即別人包容自己,例如「我試過同比我叻既人合作,佢地無睇大家既能力差距,覺得我都可以幫到手」,這有助提高自尊感。

Like Us on Facebook

此外,平均76.0%青少年理解父母對成績的期望,78.3%將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成自己目標,37.9%青少年追求父母期望時有「努力無效感」,認為自己「點努力都做唔到」。

7成青少年想做番自己」

研究進一步探討青少年實踐真實自我。結果發現,73.9%青少年想「做番自己」,即保留原來個性特質生活、做決定。然而,56.4%青少年表示因為要符合別人期望而未能做到。74.4%青少年表示他們的不同面向(如習慣、性情)不被欣賞,80.1%青少年會在別人面前「收埋自己」,為因滿足別人期望而不能展現自我的不同面。

父母無條件接納提升青少年自尊感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高級研究幹事林俊杰指出,研究顯示香港父母普遍接納子女,但青少年仍以父母對成績的期望為目標,形成「條件式自尊」。這種傾向以成績高低決定自我價值,削弱了自尊感。真正的接納是無條件接受子女本質,有助青少年展現真實自我,肯定自己有價值。

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認為,青少年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長,內心常有自我挑剔的聲音。即使關係良好,父母的期望也成為了青少年的目標,他們渴望達到甚至超越這些要求,以獲得父母的肯定。父母的無條件接納是提升青少年自尊感的關鍵。

廖暉清指出對父母的挑戰是:「我能否很純粹地愛自己的子女,無論他們的學業成績或工作成就如何,我愛子女的本身,而非愛子女的成就表現。」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