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道神學院12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建道神學研究部副教授陳智衡博士發表了一篇題為〈未竟的合一:「香港聯合教會」計劃〉的論文。他追溯了普世教會合一運動與中國宗派教會合併的歷史,並呼籲香港各宗派教會避免因差異而互相攻擊,共同應對社會挑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影響中國宗派教會合併
陳智衡首先指出,基督教的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可追溯至20世紀初期,自1910年在英國愛丁堡舉行普世宣教會議後,此運動逐漸傳入中國,推動者先成立了「中華續行委辦會」,後來改組為「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為中國基督教的合一奠定了基礎。
同時,長老教會、公理會和倫敦傳道會為核心等多個宗派教會亦合併成為一個龐大的合一教會——中華基督教會,並於1927年成立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為當時全中國最大的基督教會,信徒人數達12萬佔全國基督徒三分之,成為有17個單位聯合而成的合一教會。
Like Us on Facebook
20世紀初香港基督教合一運動展開
香港的基督教合一運動也逐步展開,自十九世紀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各差會傳教士在此傳福音,逐漸建立起多個教會。直到1915年正式籌組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成為早期香港基督教會的合作平台,同時也是一個互不隸屬的聯絡組織。該聯會的成立使各教會在共同事工上可以進行合作,包括基督教墳場、老人院和主日學的聯合會等。
在戰後,1954年成立的「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則成為另一個推動香港教會合一運動的重要機構組織,旨在促進香港基督教的整體合作。
傳統宗派研究教會合一
合一計劃的引發可以追溯至1966年,中華基督教會總幹事汪彼得牧師發表的教會《十年發展計劃》。汪牧師強調,「我們相信教會合一是上帝的意旨」。他表示,在遵循耶穌的教訓下,如果繼續努力,十年內可能實現一個香港基督教的合一,這份信心受到新成立的美國「聯合衛理公會」的影響。
1967年2月,循道公會、衛理公會與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開始研究教會合一的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與協作。
彼此合作交換講壇
在合一運動中,多個主要的教會團體展開了合作。首次聯合會議後,作為一直支持同寅會的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希望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1968年3月7日,該委員會再次會議,並通過了五項建議以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包括交換講壇、舉辦聯合小組會議,及舉辦公開聚會等。
衛理公會於1967年10月召開臨時年會,會上強調與循道公會之間已展開的初步接觸,並指出兩教會在歷史和信仰上的根基相同,期望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
此外,聖公會也積極推動聯合教會的進程。1971年,聖公會白約翰會督被邀請至衛理公會會議發表意見,提出香港至少有四個主要教會團體(衛理公會、循道公會、聖公會和中華基督教會)在信仰和秩序上達成基本共識,互相承認聖經的權威以及聖洗和聖餐的意義。
合一雖告終 呼籲共同應對社會挑戰
儘管展開了廣泛的合作,教會合一運動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主教制和聖職互認的問題,使宗派領袖在討論合一進度時顯得相對緩慢。雖然此次聯合教會的計劃並未完美成功,各教會領導者依然保持良好關係,並在多方面保持合作。
陳智衡總結,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各宗派教會保有自主性,以靈活應對不斷變遷的需求,這或許是未來合一運動中更為合適的取向。正因如此,各宗派教會應當在理解與合作的基礎上,避免後此差異互相攻擊,共同應對社會帶來的挑戰和需要。
建道神學院125周年學術研討會於9月30日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舉行,主題「基督信仰,多元面向」,10多位老師發表研究成果,涵蓋真理認知、宣教、教會歷史等六個範疇。當日參加者全場近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