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宣教圖片展覽 細訴中國基督教歷史真相

2006 十一月 4日, 星期六 10:48

「馬禮遜入華宣教二百年歷史圖片展」在三藩市世界日報活動中心舉行。來到北美展覽巡迴的最後一站,大會更希望展覽能向海外華人細訴中國基督教歷史真相。

雖然星期六早上展覽人潮未見太多,但是在場有很多教友扶老攜幼前來參觀。世界日報活動中心會場非常寬廣,一共186幅歷史圖片展板盡入眼簾。據悉,收集圖片的過程十分艱難,前後花了三年時間,所以每幅圖片背後都包含了很多動人的故事。

台灣中原大學魏外揚教授逐一為來賓介紹每塊展板内容。自從馬禮遜打開來華宣教的道路以後,有很多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傳道人跟隨他的腳步。由於當時中國社會並未能接受西方的文化,不但福音的傳播難以開展,宣教士們以至他們的家庭都受到社會極大的排斥。

其中有幾個比較深刻的例子。民國初年,傳教士成爲了土匪的目標人質。1934年在安徽省,師達能夫婦(John & Betty Stam)遇難,他們在遇難以前寫了一張字條,如果有人找到他們的初生女兒,要把她送到山東的祖父那裏,結果女嬰Helen Priscilla神跡地得救。據説,至今Helen Priscilla居住在美國,中國教會曾希望向他正式道歉,但Priscilla 不願接受,也不願再提起此事,相信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還有一名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婁理華(Walter M. Lowrie),他是美國參議員的兒子,被美國長老會派遣來華宣教。後來,他被強盜殺害,棄屍海中。魏教授指如果當年基督教傳教士有所謂的政治動機,作爲美國參議員的父親大可以就此事向中國追討。但是,這位父親甚至把他的第二個兒子送到中國去宣教,而這位兒子後來也在中國為主殉道。

Like Us on Facebook

魏教授表示,這些歷史故事讓人明白到宣教士無私的精神,他們的確是帶著基督的愛來到中國,爲了把福音傳給中國人,連自己的生命也甘願捨去。以前很多中國人認爲基督教傳入中國是一種「帝國主義」、是一種侵略,其實都是非常可悲的誤解。

魏教授在講解中也強調了基督教傳入中國,為中國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多正面的影響,特別在教育、醫療及文化等各方面。一位美國的傳教士丁韙良(William Mortin),曾在英法聯軍之後,傾力參與同文館的創設。同文館是學習中英文的學堂,目的是培養很多人才,使兩國文化可以更有效地溝通。其後,同文館發展為京師大學堂、北大、北師大等。丁韙良更翻譯了第一本國際法專書,對中國對外的國際交往甚有幫助。

魏教授補充,當時很多宣教士在中國所做的工作並不都是他們原來的專長,他們都是來到中國以後發現有那一方面的需要,再回國學習有關知識,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敬佩。

基督教信仰強調的是全人關懷,不只是把神的話語有效地傳播,更需要在人民當中侍奉他們,值此表現基督的愛。特別是對於沒有信仰背景的中國人,實質的見證和關懷對他們能否接受福音有極大的幫助,所以來華的宣教士在社會服務方面貢獻不少。

纏足是一種非常不人道的傳統習俗。外國宣教士致力為女性爭取權利,使他們脫離了這種痛苦。另外,他們也提倡婦女教育。爲了鼓勵家庭把女兒送到學校去,宣教士建設了很多女子免費學堂,甚至給每位學生少量的零用錢,使他們可以拿給自己的家人,的確是用心良苦。

當鴉片盛行於中國的時代,宣教士也加入反毒行動,幫助人民離開毒海。由於鴉片流入中國與傳教士來華的時間相近,很多中國人以爲鴉片貿易是基督教來華的產物。就此,英國傳教士戴德生的妹夫海班明(Benjamin Broomhall)寫了很多書,包括《The Truth about Opium Smoking》,澄清有關誤解。

參觀者對於整個展覽内容讚口不絕。來華宣教士為中國的犧牲也為他們的信仰帶來了很大的震撼,非常感動。相信是次展覽將會激勵不少北美的信徒在日後參與宣教。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