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不婚有理?」從婦女神學建構華人婚姻倫理

第四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8月在花蓮舉行
2005 七月 6日, 星期三 17:07

第四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將於8月5至9日一連五天假台灣花蓮舉行,是次大會主題為「婚不婚有理——從婦女神學觀點建構華人婚姻倫理」,屆時將會有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各宗派的婦女神學工作者以及有志投身婦女牧養工作的教牧同工參與。

第三屆華人婦女神學會於2002年6月在香港舉行,主題是「婦女牧養與事奉」,會上討論和分享了華人基督徒社群中的婦女和婦女事奉的模式。今屆大會將主題放在華人婚姻倫理上,討論集中在聖經舊約至新約的婚姻觀念、制度與教導演變的過程中,婦女的角色和處境、困境和空間;解構婚姻制度在社會和教會的角色,並剖析今日婚姻制度的困境。

會議的三個專題演講為「華人婚姻制度與女性角色的轉變」、「當代華人婦女情色空間與教會關係」和「基督教對婚姻的看法」。並有一天的討論特區從神學的描述、歷史、系統和策略實踐這四個部分探討,藉此於理論與實踐中引發參加者思考。

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的源起

婦女神學源起西方,隨著社會對性別平等的訴求越來越強烈,華人教會開始關注婦女在教會的參與空間,於是開始了探討婦女神學課題。不同教會和機構於1987年聯合籌辦了第一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榮譽講師黃慧貞博士,將會是今屆會議的講員及工作小組成員之一。她在上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結束時寫的《華人婦女神學的展望》一文中說,「在歐美國家的主要神學院中,婦女神學亦已成為基本訓練課程的一部份;大部份的教會傳統中由婦女擔任主要職責的情況亦越趨普遍。隨著普遍社會中婦女在角色上的多元發展,婦女在教會內外的參與和貢獻已經不容置疑。不過,相對於華人教會社群,婦女神學仍然被簡易地以『舶來品』的名義拒於門外,少有對華人基督徒婦女發揮它的支援效」。

Like Us on Facebook

三次華人婦女神學會議回顧

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第一次名為「華人婦女神學研討會」,由世界信義宗聯會和信義宗神學院於1987年11月舉辦,會上主要處理聖經詮釋與婦女的課題。

第二次是「華人婦女神學交流會」於1994年10月舉行。香港和台灣的代表分享了婦女在社會和教會的處境及經驗,探討了神學教育如何提升基督教群體對兩性角色的影響,以及華人婦女神學在內容和方法上的建構。

第三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於2002年6月在香港舉行,這次規模擴大了,有來自港、台、星、馬的代表報告各地區教會婦女地位和女教牧事奉的處境,探討中國婦女性別觀的轉變對婦女身分、地位和角色的影響,探索如何牧養「羊圈」內外的婦女,婦女牧養的另類模式,並探討了兩個邊緣婦女的關懷事工—雛妓牧養和基層婦女牧養。

第四次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的主題的定立

第四次華人婦女神學會議的籌委表示,婚姻制度是在華人社會居於最中心的地位,從共同文化背景來討論婦女神學,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華人社會裏傳統和現代觀念的衝擊越來越大,思想到「今日讓人有歸屬感的牧養方式是什麼」。於是訂立了從華人婦女神學觀點看婚姻的這個主題。

台灣籌委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在《第四屆華人婦女神學會議預告》裏列出幾個華人社會婚姻受到的衝擊和轉變,需要在牧養上尋找方向。

舉例說,重家族觀念的華人社會過去對女孩子的教養是對進入婚姻的準備,進入婚姻便要以夫家為尊。但在婦女受教育機會增加、學歷提高、進入職場比例增多、責任加重之後,婦女對於家務與子女教養擔負於雙肩。全球化影響華人社會,不知不覺地以西化取代傳統文化,全球化影響企業跨國經營後,聚少離多的分偶家庭增加。兩代的婚姻觀念有衝突,長輩催迫年輕人相親結婚,但離婚率節節升高,外遇、家庭暴力常有發生;從教會的經驗看,傳統團契使家庭成員似乎可以各有所屬,當「家庭」形式改變,團契形式照舊時,越來越多不在這個「標準模式」中的人便逐漸被排除於外。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