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仍叫今日的信徒跟祂走

2005 七月 27日, 星期三 17:07

「門徒 = 信徒 + 十字架。」

這是從前曾有人給門徒下的定義,這個定義是對德國的神學家潘霍華的名著《追隨基督》一書的迴響。

潘霍華的不朽名句︰「基督呼召人來追隨祂,是要他背十架跟隨祂去死。」何等驚人的一句話。如果在佈道會呼召人信主時說這句話,肯定會嚇走人。潘霍華的確為信仰的緣故,在納粹的集中營中受處決,這與十字架本來是一件刑具何其吻合。

潘霍華對追隨基督的人的要求,是本於第一本寫成的福音書︰「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可福音8:34)主後六十至七十年間,基督徒受到羅馬皇帝前所未有的敵視和迫害,彼得、雅各和保羅三位使徒相繼殉道,馬可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寫下來,告訴他們,他們所信的耶穌是誰,和跟隨祂的意義。

跟隨主就是走在主耶穌的後面,祂走到那裏去,就追到那裏去。祂上耶路撒冷的各各他,跟隨主的人也要跟著去,甚至到死的地步。何等嚴峻的要求,但卻是門徒的代價。

這一點,在今日香港生活的人可能不明白。試想,在某些國家,信奉回教或印度教的群體中,有人要受浸歸主,他可能要給打死,或逐出家門。在那些地方,一旦被放逐,就沒有人會與他來往,斷絕一切的供應,孤立無援,即是要他去死。

Like Us on Facebook

聖經學者Ben Witherington III 註釋馬可福音時,描繪主耶穌時代的情境,他說︰「主耶穌是個溫柔的牧羊人,坐在青葱草場上,向觀眾講論好聽的,順耳的比喻,而祂的觀眾都愛祂。祂這個形象,對當時的處境估計絕對是錯誤的。」他說,當時政治和宗教的形勢對主耶穌極為不利,甚至危險處處。而主耶穌的教訓也並不討好,常常冒犯了人,所以有人想要殺祂。

今天,在較為安逸的生活和對自由開放的社會,跟隨主的人是否會容易一點,可以做個「信徒」而不必十字架呢?

沒有這回事。

追隨基督的人,身處在一個假自由的名義而容许一些行為的社會中,持守聖經的教訓和倫理標準,會在社會的不同層面之中,被排擠、被拒絕、被譏諷、被邊緣化。這與第一世的基督徒的世界沒有分別。

在這麼一個是非黑白不分,情慾橫流,甚至敵視聖經的世代中,主耶穌仍然呼召人來跟隨祂。作門徒的方式絲毫沒改變過,雖然沒有集中營或刑場等著基督徒去赴。但在每一個處境裏,作一個決定或做一件事時,如果要體貼神的意思的話,就會像基督一樣面向耶路撒冷,會有一個十字架等著他。

每作一件事,都想一想「主耶穌會怎樣做?」然後照著去行,這是信仰所要求的,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然後,會發現,心裏會有作難的地方,因為要付上代價,要吃虧。

追隨主是不是太沉重了?可能是,這是那位年輕的財主憂憂愁愁的離開主的原因。但是,那位呼召我們追隨祂的主,同樣的說,「我的軛容易,我的擔子輕省」。

而且我們必需要明白,其實並沒有所謂「門徒」和「信徒」的分別。一個「信徒」,若不是追隨主的,他與主也拉不上什麼關係。把十字架拿去,他連信徒也稱不上,因為主耶穌說︰「凡在這混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祂父的榮耀裏,同聖天使降臨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可8:38)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