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神學教育反思 (五) : 牧職導向的神學教改 (完結篇)

2005 九月 29日, 星期四 14:09

當今全球教會,包括香港在內,最需要的是有良好裝備的教牧,帶領堂會向前發展。從「2004年香港教會普查」趨勢看,本港堂會由量的增長,轉往對質的要求。對現存神學院的挑戰,不再是有否足夠的教牧供應,而是有否可勝任牧職的教牧同工 ? 隨著堂會對事工判斷的水平提高,不少堂會經歷過錯聘同工,因而若干神學生畢業後入職,較過往等候時間來得長。

  現時大多神學院的實習,所起作用不大;當神學生忙於應付課,自然會把實習放在較輕的位置。筆者建議若干神學院在 M. Div 課程有傳統的三年制,亦開設四年制 (2 + 2 模式),為蒙召作傳道的,提供多一年的實習。這些「見習傳道」,由堂會資深教牧作指導,同時「邊做邊學」。筆者明白神學院決策層懼怕,多了一年的課程會失去市場,因神學生常取易捨難;此「見習主導」模式可供神學生自由選擇。當「見習主導」課程出來的神學生較為吃香,筆者認為屆時市場因素就會使更多人作出時間投資,為求有更好的事奉前景而寧可遲些畢業。

  另一項相關轉變,就是「應用神學」(或實踐神學) 作出變革。學生的主要受訓場景不是在課堂內,而受訓與實習同時進行,可在晚上或週末主日。現時神學生或信徒普遍參與事奉經驗較過往為弱,皆因堂會多了專職受薪教牧,形成惡性循環,限制了信徒參與的事奉範圍。「應用神學」科目可考慮與機構合作,如佈道、差傳、青少年事工等。

Like Us on Facebook

  本港已有神學院在若干課程與機構合作,如過往「中神」與「突破」合辦輔導訓練,現今中神與 GCF合辦部分時間基督教研究文憑,「信神」與「柴浸輔導中心」合辦輔導訓練等。既然輔導訓練,如 CPE等,已有其專業的要求,包括個人成長與成長小組等,教牧訓練為何還停留於「理論與實踐的分割」 ? 筆者絕不把「教牧學」等同「教牧輔導」,這是可大可小的錯誤;只指出既然神學院因應輔導人才而能作出訓練模式的轉變,為何「教牧訓練」不可 ?

  另一方面,未來神學院的趨勢不宜以年期限制,只要神學生修足學分 (實習也算在學分之內),便可畢業了。當華人神學教育真的多元化,非一律化,各有其賣點,在良性競爭中,必能提升神學生的事奉水平。筆者不認為所有神學院皆要走此方向,只是牧職導向的神學教育必須強化其神學思考可供實踐,否則只會使更多「準傳道」承受工場帶來的困惑與創傷 !

  本系列之討論,只從牧職導向角度思考,筆者不期望每間神學院皆要走此方向;若有神學院定位要培育公共知識分子,筆者絕對支持。在筆者接觸中,神學院同工常有錯誤的假設,一些技術 (如帶領小組或團契,帶領門訓與查經等) 為「小技」,神學生應該曉得,毋須訓練或深化,結果是不少「準傳道」進入工場,又懼怕講道,又不曉帶領小組或團契,又不能門訓或作教練,於是教牧的質素使人疑惑。當教牧要「成全聖徒」,必要在基本技能方面習練通達,才使人樂意跟隨。從發展階段看,教牧不在事奉初期「內務」有一定的水平,取得信任,盲目「往外撲」,只會帶來相反效果。要改變華人神學院積習的文化,此路漫長而艱巨 !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