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是個怎樣的人?固然有些人說摩西是個謙卑的人(民12:3),然而也常聽到有人從摩西失手打死人之後逃往米甸寄居四十年(出2:11-15)這一件事來推斷當時摩西血氣方剛(年約四十歲,徒7:23)想用人的方法來解決事情才犯下這場大錯,而神的旨意就是要藉著在米甸牧羊的工作來磨練摩西的耐性及脾氣。換句話說神要來磨掉摩西的稜角,塑造他的品格,因為神看工人比工作重要。用句現在流行的術語來說,就是摩西的EQ不高,而米甸牧羊的經驗好像「EQ達人營」一般,是神用來提升摩西EQ的一場訓練會。
這種說法乍聽之下頗有道理。特別是如果我們再點出另外兩個摩西發怒的場景的話,似乎更可證明摩西的EQ仍有成長空間。場景一:摩西怒摔法版。摩西從西乃山領受律法回到營中時見以色列人拜金牛犢時「便發烈怒,把兩塊[法版]版扔在山下摔碎了」(出32:19)。場景二:摩西怒擊磐石出水。百姓在曠野沒水喝向摩西抱怨,神要摩西「吩咐」磐石出水,但摩西卻失言又失手擊打磐石出水,因此神發怒懲罰摩西不得進入應酗圻a(出20:10-11)。
當我們將這三個事件合併起來看並加以心理分析時,歸納所得的結論是摩西是一位個性急躁、容易發怒的人,而且正因為這個問題讓他一錯再錯,以至於晚景悽涼,四十年之久辛辛苦苦地帶領百姓出埃及,至終卻被神懲罰只能遠觀迦南地而不得進入。摩西雖然想「上訴」,但神的判決卻是不得「上訴」(申3:23-27)。這件事真的是足為EQ不高的神的僕人引以為戒。
Like Us on Facebook
然而,當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時,也釦畯怚i以問:如果神讓摩西在米甸牧羊四十年的目的是要磨練他的耐性脾氣的話,那麼摩西的例子可以提供一個心理輔導的個案研究,那就是:四十年時間可能不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個性。因為四十年之後摩西還是一樣容易發怒:摔法版、打磐石。針對這一點,也釦畯怚i以再思到底這是不是神差遣摩西到米甸牧羊的目的。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米甸四十年是神要摩西學習作丈夫,父親,及牧者。針對這個看法,也釦畯怚i以換個角度來問:摩西在米甸以外的地方是否也可以同樣學到為人夫、為人父、為人牧的末牷H米甸這個國家(民族)到底有何特點?米甸的經驗與神給摩西的使命(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有何關係呢?簡而言之,關鍵點可能不只是神要摩西學什麼末(what)?而是為何是在米甸學這些末(where & why)?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問:一個要帶領成千上萬在埃及為奴隸的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移民到三四百公里以外的迦南地去的領袖需要有何本職學能?首先,他必須要有內政、外交、軍事各方面的知識經驗及領導才能。這些對一個一生前四十年長在埃及宮中的埃及王子摩西來說應該是必修的課程,正如司提反所說的:「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徒7:22)其次當摩西把以色列人一帶出埃及之後直到他們進入迦南地之前,摩西需要什麼樣的本事?基本上,他需要具備當嚮導的才能。此時,米甸四十年的經驗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們且從其地理位置,經濟結構,及生活領域來了解其重要性。
米甸這個國家(或民族)的地理位置一般認為是在阿拉伯半島的西北方狹長地帶或是東紅海灣的兩側地帶,但是他們的生活領域不限於此,因為他們的經濟結構包括貿易及遊牧。遊牧民族的生活領域非常廣闊。出埃及記3:1說:「摩西牧養他岳父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群;一日領羊群往野外去,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和合本這一節的「往野外去(rBdMh rxa)」原文直譯是「往曠野的後邊去」,一些英文版都翻譯成「往曠野遠方的那邊去」(to the far side of the desert/wilderness, NIV, CSB, NJB, NET)言下之意是那天摩西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牧羊。這種現象對遊牧民族來說不足為奇。創世記37章中提到雅各打發約瑟去查看正在放羊的哥哥們平安不平安。那時雅各住在西伯崙山谷,而雅各的哥哥們在示劍牧羊,兩地相隔有78公里之遠(直線距離);約瑟到了示劍之後才知道他們又繼續往北到多坍(離示劍直線距離22公里) (創37:14-17)那一次約瑟共走了超過一百公里的山路才找到他的哥哥們。可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的生活領域是何等的大。
米甸人另一個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從事貿易。他們的足跡比牧羊的米甸人大得多,舉凡迦南、約旦河東、阿拉伯沙漠、西乃半島以及埃及都有他們的足跡。約瑟當年就是被賣給米甸人,那群米甸人是從基列(約旦河東)來要到埃及去(創37:25)。如果我們將這米甸人遊牧及從事貿易的生活領域加起來,我們可說米甸人的網路遍佈整個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與進迦南的所有可能路程。
摩西要具備一個嚮導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備熟悉地形、路況、水源、氣候等等在曠野求生的能力,否則整個以色列民族很可能就在那種惡劣環境中喪命。在那種地方往往一個風暴過後地形地貌也可能跟著改變,若不是長久生活在其中的人可能就面臨困境。這很可能是為何神要摩西在米甸一待就是四十年的原因,好讓他因著遊牧而熟悉各種環境及狀況的應變。即便如此,出埃及記15章記載以色列人剛過紅海、眼見埃及大軍葬身海底、大唱凱歌之後緊接著就記載「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往前行,到了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著水。」(出15:22)摩西因而面臨領導危機(出15:23-24)。由此可見曠野生活的艱困。
再者,摩西在帶領以色列人在曠野的那四十年所面臨的除了與大自然搏鬥之外,還有與沿路上的各國各族之間的外交及軍事上的問題。例如,摩西向以東王借路,說:「你的弟兄以色列人這樣說:『…求你容我們從你的地經過。我們不走田間和葡萄園,也不喝井裡的水,只走大道(原文作王道),不偏左右,直到過了你的境界…,我們和牲畜若喝你的水,必給你價值。不求別的,只求你容我們步行過去。』」(民20:14, 17, 19)無奈好話說盡以東王不肯就是不肯,還威脅以武力阻止他們經過(民20:20),以色列人只好繞道而行。結果是,他們「從何珥山起行,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躁,就怨讟神和摩西…」(民21:4-5) 摩西再度遇到領導危機。
綜合以上所述,神一共用了八十年來預備摩西這個領袖。第一期四十年在埃及宮中接受學科與術科的訓練,第二期四十年在米甸接受野外的實地演練。如此說來,如果摩西不是因為鑄下大錯在米甸關禁閉修身養性的話, 摩西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出埃及記2:11-17連續用三個摩西解救弱勢的人的事件來作描繪: (1) 異族之間的衝突:摩西打死那欺壓以色列人的埃及人 (2) 同族之間的衝突:摩西為受冤屈的人仗義執言 (3) 同行之間的衝突:摩西趕走欺負弱女子的那些牧羊人。特別是從第三個事件中我們看到摩西一個落難到異鄉的人還敢與幾個當地的牧羊人作對,俗語說:強龍不壓地頭蛇,可見摩西不但武弘玩j(埃及王子的養成訓練之一),還是個伸張正義、見義勇為的人。正因為摩西具有這個特質他才配得神所賦予解救以色列百姓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