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牧同工研究社會因素 展望植堂發展方向

2007 七月 12日, 星期四 5:42

「植堂」這課題近年來在香港屬「冷門」,但隨著香港人口發展產生契機,外國興起一些植堂發展新趨勢和模式,香港教會更新運動12日下午舉辦了「植堂現況與趨勢」交流會,與50多名教牧同工分享和初探香港植堂的契機、植堂經驗、以及模式等。

從人口增加以及社會因素看教會發展的契機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研究幹事霍安琪女士陳述了香港人口的發展趨勢,引在座反思未來植堂的發展方向。近來10年來全港教會增加了11.8%,超過九成的增長在新界區,其中新市鎮的堂會增長最爲顯著。比如屯門、元朗和西貢地區都有明顯的增長。而這些地區的堂會與服侍人口比例仍然很高,有發展的空間。

霍女士表示,從未來人口看堂會需要看,推算香港至2033年人口增至830多萬,以每間堂會服侍5千人爲假設,2033年香港教會所需堂會應達1677間,較2004年增加496間。其中元朗、西貢等地的新市鎮對教會的需要還是佔主要。

她再從低收入層度、人口老化以及外籍傭工人口三個因素反映社區對教會的不同需要。比如觀塘、黃大仙和元朗地區多低收入家庭,要多關注;年齡方面,黃大仙和深水埗兩個地區長長者比例高,而新發展地區如元朗和東湧兒童比率較高;外籍家庭傭工推算未來10多年後將增至4%,教會在植堂的時候也可以考慮此因素。

Like Us on Facebook

灣仔堂植堂經驗 首要是傳福音的心志

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代堂主任陸輝牧師分享了灣仔堂植堂的經驗,該堂從1968年開始植堂,第二代又植堂產生第二代,現一共16個堂會。灣仔堂以教會和學校服務配合的方式植堂,以5年計劃發展新堂會,又再考慮植堂。灣仔堂選擇植堂方式的客觀因素是所在的地理位置,不能建立超級大教會建築。

陸牧師指出,灣仔堂植堂成的因素在於四點,首要是有傳福音的心志,第二是傳道和服務結合加強了信主的比例,第三是採納植堂作爲教會策略性發展,弟兄姊妹有負擔,回應社區需要;最後是要教會不斷培訓領袖,有新領袖出來在新堂會服侍。

取向不同植堂模式不同

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指出,植堂不只一個模式,北美就有15至21種植堂模式,針對多元文化、族裔、社區等不同人等建立,可循四大取向了解其不同,包括植堂者取向,事工取向、受眾去向以及母堂取向。事工取向上可分節目或傳統式、目標導向型、細胞小組型、新操型、使命教會、家庭教會、簡約教會。

教會又可以考慮受眾的不同因素,比如香港有服侍新來港和國内知識分子的北角聖經教會,在幾年來就有400多會衆,國際神召會屬於服侍多族裔人士的教會,工業福音團契為戒賭人士開設教會,其他的受眾還可以考慮基層、飲食業,特殊興趣的人士也可以,胡牧師舉例現在愛狗人士很多,以開設一個與寵物一同參加禮拜的教會。

胡牧師又講述了新興的植堂模式,增多崇拜或聚會的次數的「一會多堂」;堂會和分堂之間有良好的配套的「一會多點」;教會有良好的繁殖能力的「一會多家」。

胡牧師舉例「一會多點」是香港可以考慮的模式,其特點是教會都有同一異象和使命,同一「品牌」,突破場地限制,增加容量,同時兼容大堂會質素及小堂會氣氛,打破地域限制,有效接觸福音對象。此模式因爲行政中央化,牧者可以專著事工,並提供更多侍奉的機會。另外在崇拜的時候也可以採用不同方式,可以是同一會眾於不同場地採用不同形式,也可以同步錄影轉播,更大的地域可以採用衛星直播方式。

最後胡牧師指出三個重要問題關乎是否適合植堂:你堂會是否健康?有否明確的佈道動力,重要領袖是否支持此決定。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