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就有躋身於經濟大國的夢想,隨著時間的推移至今已有28年。已經基本完成現代工業化的目標,中國的製造業也開始出口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中國進出口由1980年的181億到2005年已經超過7619億。就中美雙邊貿易而言已經從1979年的25億美元發展到2006年的2627億美元,增長了100多倍。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中國國內股市的整體上揚。
中國股市連創新高,市場經濟體制也隨著逐步完善。市場資本迅速積累,有助於中國經濟環境的穩定。一直以來中國股市依重於政府政策多於市場內部能量,在2001年中期上證A股股指創下2245點高位時。中國政府決定利用這次的牛市來解決股市中的遺留問題,即將非流通股轉向流通股由原先的國家股和法人股向流通股轉移。這樣一來等於A股市場將經歷一次大擴容,然而市場依然狂熱。其實通過仔細分析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政府開始調控市場了,用最為簡單的一句話來講「國家都不要股票了,我們還需要持有嗎?」從而引發了股市大調整從2001年的2245點一直到2005年的998點為止 。
很多人對股市失去信心,同時股指也背離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貌。在股改基本完成的條件下,政府開始發放大量基金。由此基金公司紛紛成立,通過各大銀行向大眾出售其基金投資理財的產品,保險公司與一些金融企業也積極參與進來使得中國股市牛市的第一基礎成立,流動性資金充裕為推升股市打下紮實的基礎。
Like Us on Facebook
2007年4月中國央行連續兩次加息並提出經濟過熱需要降溫,和在股市連創新高之際,國內商業銀行對信貸資金違規入市的清查也如期而至。部分商業銀行緊急下發檔,要求全面嚴查信貸資金入市的情況。部分銀行開始嚴格自查,有關檢查結果於6月中旬上報。然而市場依然繼續狂熱,股指還在創新高,最終於5月30日 政府不得不採取措施,以提高印花稅來迫使股指下降。從4335點下跌至3404點。獲得支撐後反彈又創新高。此時市場技術派人士均認為股指需要向下調整了。
就在此時07年7月28日政府卻發表評論員文章:維護穩定 促進發展,使得股市繼續走新高。而此次創新高是為推出股指期貨做準備的,所以有人仔細做了統計股指走出5000點大關後,在1449家公司中上漲的只有500多家,而下跌的將近900多家。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股市至今依然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操控中。因此瞭解政府導向會讓我們更認清中國股市現狀與未來。
隨著WTO對中國金融市場要求從逐步開放到最後全面開放,用通俗的話來講是讓國外金融機構能夠享受本國待遇,而中國所面臨的兩個問題:
一、是在這段有效的時間內是否有能力對國內市場份額的佔有率到達一個較大的百分比。
二、國內市場是否認同國內企業,也就是信用度有多少。
只有解決這兩個基本問題才不會害怕被國外的大資本所吞併,因此中國政府採取了以下措施:
1.是讓已經在香港市場中上市的績優股回歸中國A股市場,這樣中國股市的績優成長股的數量會增加。市場外的資金有更大的選擇餘地。如:中國鋁業的回歸先是收購了蘭州鋁業和山東鋁業兩家公司,之後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推動了整個行業上升,股價也由17元上升至55元。據傳接下來跟隨上市的是中國移動公司和建設銀行等。
2.在政府的推動下讓一系列同行業中有實力的公司進行強強聯合。上海寶鋼集團在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後,四處出擊搶購持有同行業的股權,對穩定鋼鐵市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自身價值提高後也有能力與海外同行進行有關鐵礦石價格的談判。這類公司還包括中國石化等等。
3.積極推動整體上市概念讓那些個還沒有將優質資產放入主營業務的公司,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積極上市。如:公司已經發佈準備整體上市消息的有上海汽車、營口港等等。
4.讓金融機構積極的參與市場運作,同意讓有實力的機構入市。於是乎中國銀行、中國平安(壽險公司)、各大銀行紛紛上市 ,包括最近北京銀行已經批准準備上市。
以上這些措施都會對今後的股市行情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些都是由政府所推出的利好政策。由此可見中國股市牛市的第二個基礎已經成立,即公司基本面的變化使得業績大幅度的提高。績優股數量的增加也讓投資者由原先的投機理念向投資理念轉移。為市場的穩定與繁榮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從市場方面來講,技術派人士認為從2001年到2005年的大調整已經結束,隨著股改的完成以及大量基金公司資金的入市,表明中國股市已經被推倒重來了,新的黃金十年週期也已來臨,所以看好後市行情幾乎到達共識的地步。
(未完待續)
本文稿由資深財務顧問雷端劍(Daniel Loy)先生提供
聯絡電話: 510-366-4466
The opinions in the preceding economic commentary are as of the date of publication, are subject to change based on subsequent developments, and may not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firm as a whole. This material is not intended to be relied upon as a forecast, research, or investment advice regarding a particular investment or the markets in general. Nor is it intended to predict or depict performance of any investment. Investors should consult their financial advisor on the strategy best for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