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華基督教會澳門成立的馬禮遜中心開幕,在澳門志道堂舉行了馬禮遜來華200周年感恩崇拜暨馬禮遜中心奉獻禮,中華基督教會香港教區的教牧同工、校長校董以及信徒等250多人,以及澳門當地的來自各宗派的教牧同工出席見證。
馬禮遜中心的建立,爲澳門基督教會及機構提供一個教會資訊和聯絡平台,推動該會在香港以及澳門的傳道工作,支援該會在澳門會堂的人才發展,以及開拓宣教事工夥伴,與當地大專校園福音機構及其他機構合作共同推動事工。在感恩崇拜暨奉獻禮上,回顧了馬禮遜宣教士來華的傳教事跡和貢獻,激勵後人學習他宣教的熱誠與委身,承繼先賢遺志,普世宣教,見證基督。
馬禮遜牧師五個美德值得效尤
馮壽松執事致詞讚揚了馬牧師在中國福音歷史上立下很多「第一」,是進入中國大陸宣教的第一人,翻譯中文聖經的第一人,創立西式教育模式書院的第一人……「這些第一未必是後人可以學到的,但是馬牧師的美德,特別是對有志做宣教士的,可以學習效尤的。
第一是自信,一個25嵗青年遠赴3億人口、新教福音未到的地方傳福音,他只學習了三年中文,就有自信擔任澳門中文機構的中文導師;第二是馬禮遜牧師的「遠瞻的眼光」,他建議倫敦傳道會增派宣教士在中國培訓當地人做宣教士,使中國傳教本色化,他又是新教牧師第一人以印刷品宣教,他又建議倫敦傳道會在英國建議設立中國語文研究所,這些在他離世之後都一一實現;第三是他的寬宏意志,堅忍不拔的精神,他的任務是翻譯聖經,雖然縱遭遇不愉快的事情和困難,家庭人口多生活艱苦,但都忍辱負重,以儉樸的方式過活,甚至用自己的錢創辦了馬六甲書院;第四是馬牧師一生中找到知己好友,他與施先生是莫逆之交,施對馬維護,死後亦安頓照顧他的家屬;第五是生活嚴謹。馬牧師過了大半生困苦生活,但不改其志,一切仰望上主。
Like Us on Facebook
馬禮遜終一生完成翻譯聖經工作,讓華人從而更明白上帝的福音;他編著中英字典,讓後人傳教士更容易掌握中文向華人傳揚福音;他創辦英華書院,為中西文化溝通而努力;他又領人歸主,在傳教事業奠下良好根基。他那忠於宣教使命,一生交付叫托上帝的宣教精神,是後人要學寫的。
從馬禮遜牧師反思今日信仰態度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副總幹事吳碧珊牧師證道,通過申命記六1-9節,領信徒反思用什麽態度去承載上帝的揀選,用什麽態度來對待信仰。她表示馬禮遜牧師當時無懼與社會逆流,對抗當時的潮流文化,而堅持對上帝的信念,反思在今日非人性化的社會裏,人彼此排斥、人追求利和效益,我們能否持守上帝對我們的心意?如何能活出信仰,延續福音的棒子?
澳門牧師反思作福音長子的使命
參與出席並報道的澳門《時代月報》的王大為牧師表示,馬禮遜來華200周年對澳門教會影響很大,鼓勵信徒見證福音。亦挑戰他們作爲福音長子,而有否盡長子的本份。從事文字工作的王牧師亦表示,體會到馬禮遜牧師當年作爲文字宣教者的孤單和艱辛,雖文字工作雖困難缺有持久性影響。
香港弟兄姊妹亦率先參觀了馬禮遜中心,從展板中了解馬禮遜牧師的生平以及事跡,以及至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