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奇偉牧師談基督徒如何正確看待「戰爭與和平」(上)

2007 十月 1日, 星期一 8:24

和平,是全人類的盼望。不幸的是人類之間的仇恨非但沒有減少,今天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人與人、不同政治派別之間,乃至於部落之間的戰爭衝突永無寧日。戰爭與和平是複雜且有爭議的話題,作為基督徒如何從聖經的觀點來正確看待呢﹖

上週日紐約南塔光聖經學校的特別講座中,校長顧奇偉牧師結合聖經與歷史就戰爭的根源、危害,以及基督徒如何正確看待戰爭問題給予詳細的說明,並激勵信徒廣傳福音使世界迎來真正永久的和平。

戰爭的根源

人痛恨戰爭,可是到底多少人清楚戰爭的根源呢?顧牧師說,起初神創造的伊甸園是絕對平安和諧的,那時人類與大自然都相安和睦,環境優美、四季如春。

「可是自亞當夏娃犯罪以後,罪惡連續發生,人類之間的仇恨日益蔓延。特別當該隱因嫉妒把自己的同胞弟兄亞伯殺了,他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殺人犯。從此以後,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和世界,戰爭便成為人類發泄內心仇恨的焦點。」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在人類上下歷史中只有289年是和平穩定時間。顧牧師指出其中原因,正如「創世紀」第四章所揭示的人類內心的仇恨、佔有慾望,貪心和嫉妒驅動了內心的罪惡,最終點燃了戰爭無休止的火焰。

戰爭的代價

Like Us on Facebook

戰爭帶給人類的危害是驚人的。顧牧師拿出一份聯合國的統計,二戰後40多年以來,有近百個國家捲入150多起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是二戰參戰國的兩倍還多;死亡人數2100萬,相當於一戰死亡人數總數。

同時據聯合國難民署估計,伊拉克境內目前約有150萬人無家可歸,其中約80萬人是在伊戰前逃離的。另有約160萬伊拉克人居住在中東其他國家,主要集中在約旦和敘利亞。 可見,戰爭帶來經濟政治民生等方面的負面影響力何等之大。

戰爭的分類

雖然戰爭帶給人的災難眾人皆知,然而在神學歷史上不少神學家就戰爭的性質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比如從新約書信未期到第二世紀期間的教會對此問題就有不同看法。

其中該時期和平主義的觀點佔上風,他們認為耶穌基督說的「買刀買槍」(路加福音22章﹕36、38節)奠定了和平主義的根基。到了西元170年有些神學家、教父(包括特土良等) 遣責任何形式的基督徒服役。

14世紀以後基督徒服役開始被認同,代表人物是奧利根。而且一些知名神學家對戰爭的看法出現了轉變,比如奥古斯丁提出的「一個好戰士、一個好基督徒」建立了「公義戰爭」的理論;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亦首肯該理論﹐提出「有軍隊才有和平」的觀點。

而和平主義反對一切的戰爭和暴力,其中普世的和平主義認為一切戰爭和暴力都是違背神的志意,所以基督徒不應使用戰爭和暴力。

顧牧師表示,直到今天為止,神學家們還在討論該話題,他們基本上還是認為戰爭有公義和非公義兩種。而且他們的理論都可以在聖經中找到根據,比如「創世紀」14章四王與五王交戰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亞伯拉罕加入到公義戰爭中並且得勝,受到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

同時從耶穌基督和保羅書信等教導中也找到和平的說法(太 5﹕9、38-48、6﹕33、26﹕52;羅12:18-19、13﹕1-7、14﹕19;來12:14;雅4:1-2) 。

他又談及基督徒是否要服兵役的問題。「我想神給我們有一顆良心和自由意志,保家衛國是公民的義務,而反抗侵犯敵人、消滅極端勢力,為國犧牲,靈魂依然得救,值得紀念。」他說。

「如果良心不安,可以接受地方服役或擔任地方義務搶救醫療衛生和後方供給服役也無可厚非。」此外我們可以從新約時代找到基督徒服役的人物,比如(太8:5-13﹐路7:1-10﹐太27:54﹐可15﹕39﹐路23﹕47﹐徒10﹕1-48)中的百夫長。

未完待續

精選